2019年底,丹江口市浪河镇银梦湖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15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0.75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再次超过10万元,脱贫出列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当一个有银子、有梦想的银梦湖呈现在人们面前时,驻村帮扶六年的扶贫大队长朱浩回首来时的路,心中涌动着特别的温馨和自豪。
走出贫困县,吃上“商品粮”
1978年,朱浩出生在河南南部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山村里。那时候,尽管全家的劳动力每日随着整个生产队日出而作,朱浩一家人还是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也是在那一年,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从农村拉开。在朱浩恍惚的儿时记忆中,有一副画面特别清晰:母亲领着他,从生产队里背回了一大袋子粮食,并牵回了一头牛。后来上了中学,朱浩才从课本上弄明白那是实行了“包产到户”,他们家累计分到了三亩土地,而那头牛则成了陪伴朱浩度过儿童时光最亲密的“伙伴”。
那是一段快乐成长的日子。在大丰收的农忙季节,朱浩常常带着小妹妹一边放牛,一边在田凼子里捉鱼抓虾。在全身糊满泥巴之后,就牵着老牛沿着长长的田埂回家。田埂弯弯曲曲、四通八达,他时常会停下来纳闷,那脱了谷子的稻草可以喂牛,怎么还可以铺在房顶上遮风避雨。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全家7口人都还挤在低矮的草房里。
铁四院扶贫工作队冒雪巡查种植基地(左为朱浩)
时间就这样在反复中到了1993年。父亲接过爷爷手中的犁,一家人过的还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没有走出那片几辈子也走不出去的黑土地。由于经济困难,朱浩年幼的姐姐已经辍学,并随着南下打工的大潮远赴他乡。而父亲的心思似乎也没有放在种田上,因为十几年辛勤的田间耕作,也只是翻新了三间砖瓦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有一段时期,粮食价格不仅低贱,而且还不容易卖掉,同时种田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农业税。因为要缴纳朱浩和妹妹昂贵的学费,母亲时常会守着满屋的谷子发愁。这幅画面同儿时的那个场景一样,也一直是朱浩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印迹。
家人常给朱浩描绘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并借此机会来激励他好好学习,一定要走出农村,吃上“商品粮”。基于这种最朴素的期待,也为了早点儿减轻家里的负担,中考成绩全县第一的朱浩放弃了读重点高中的机会,选择了一所铁路中专学校。
转战大武汉,出征宜万线
2010年12月22日,在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者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困难、最复杂的项目——宜万铁路正式通车。这一天,一条钢铁巨龙在武陵山脉穿梭,让宜昌、恩施、重庆三座城市紧密相连。通过宜万铁路架起的全面小康桥梁,恩施少数民族百姓踏上了脱贫致富路,仅2017年就实现25个贫困村出列。
而朱浩,作为宜万铁路建设的参与者,也从这里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转场。
1997年,依靠家人种地的微薄收入,朱浩艰难地读完了四年中专。搭乘“计划分配”的顺风车,直接到铁四院直属的信阳第二勘测总队报到上班。
外业钻探工作的艰辛有些出乎朱浩的意料。笨重的机械设备依靠人的手抬肩扛,终日奔波于崇山峻岭和乡村之间,风吹、雨打、太阳晒更是家常便饭。
白天,朱浩和老师傅一起抬钻机、扛钻杆,晚上就趴在床板整理钻探日志。更多空闲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外业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写成文字,通过书信邮寄给远在武汉的《先锋报》编辑部。
后来,朱浩截留了一部分工资没有上缴家里,偷偷去买了一台当时在农村还算得上奢侈品的21寸彩色电视机,以及一台“小霸王”游戏机。两部机子一联,就是一台简易的电脑,在掌握简单的五笔打字后,他又狠了狠心,花了一个月的工资,报名参加了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班。
当朱浩自发在做这些储备的时候,他还不知道,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远在武汉的铁四院总部正在酝酿着两场革命。一场是“普及计算机,甩掉图板跨世纪”,另一场是大规模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经过多方面考察,朱浩得到了一个到铁四院人事处助勤的机会,很幸运地从家乡小城调到大城市武汉工作。2004年,因机构调整,朱浩又调到线站处并被派遣宜万铁路建设现场从事配合施工工作。
而早在1999年,宜万铁路还在研究枝城接轨方案阶段时,朱浩所在的地质一队就曾奉命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地质钻探。
在武陵山区深深的腹地,满眼只见千山万岭,山连着山、山套着山。赤溪河和她的分支在群山中蜿蜒穿插。山民们在狭窄的坡地上种瓜点豆,甚至连一尺见方的泥土都不肯放过,统统被垦为耕地。由于交通闭塞,大山里的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资本优势,人们生活贫苦的现状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种情形,和朱浩幼时的老家,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听说朱浩他们是从省城来帮助他们勘测铁路的,善良的山民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递过的小木凳都是先捋下袖子擦了又擦。无须动员和组织,他们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给项目的钻探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之”字拐弯的山路上,那些土家汉子和铁四院的铁路建设者们一起并肩战斗。他们用强劲的臂膀抬起笨重的钻机,伴随着整齐有力的“嗨嗬嗨嗬”的号子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的钻探“迁徙”。
“呜……”,火车呼啸西进的汽笛声,不仅唤醒了沉睡万年的高山,更点燃了曾经“望山兴叹”的武陵人民追逐新梦的渴望。
担社会责任,建汉十高铁
丹江口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长期以来,交通闭塞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汉十高铁的建设,无疑为丹江口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
汉十高铁是湖北省主导建设的首条高铁,不仅是一条交通路、更是一条旅游路、致富路和通向未来的快速路。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鄂西北地区多个县无高铁的历史,成为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重大交通支撑。
作为汉十高铁项目的总体勘察设计单位,铁四院还承担了丹江口市的定点扶贫任务,先后参与了丹江口站、武当山西站等由地方出资的高铁车站配套项目建设。
由于地方配套项目启动晚,建设周期非常紧张。铁四院抽调精干技术力量组成项目总体组,在积极配合地方推进和完善项目建设程序的同时,打破常规分阶段、分工点提供设计图纸,努力为后续施工争取时间,确保了配套工程于2019年11月29日与汉十高铁同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为实现精准扶贫,2018年9月7日,铁四院董事长蒋再秋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帮助浪河镇开展军民桥原址复建勘察设计工作。所属道路院迅即成立总体组,启动了项目资料收集和勘察设计工作。
铁四院正是这样在技术报国的同时,以担当为己任真诚回馈社会。
走进银梦湖,踏上扶贫路
2015年,铁四院干部找朱浩谈话,计划安排他任浪河镇银梦湖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承担驻村帮扶工作,让其征求家人的意见。
看着出生不满四个月的二女儿,朱浩也曾经犹豫过。妻子虽然没有表示反对的意见,但却抛出“你看着办”四个字。反倒是时年十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大女儿的一句话,坚定了他前行的脚步:“如果那里的人更需要您,您就去吧。”在大女儿学校附近租好了房子、聘请了保姆,告别家人,朱浩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驻村扶贫的征程。
银梦湖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全村总面积4.65万亩,可耕种土地面积却仅仅556亩,人均不足1亩。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村共185户61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99户303人。
那时的银梦湖党组织软弱涣散,干群关系不融洽,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着长期中央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的朱浩,一眼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真正脱贫还得靠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朱浩说。
扶贫工作队及时把党组织关系转入到村支部,并严格按要求坚持吃住在村。通过“足印农家”活动,朱浩遍访了全村所有农户,全面掌握村情,了解民情,理清了工作思路,并组织协助村委制定了《银梦湖村抓党建促脱贫实施方案》。
为调动群众积极性,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队着力推动“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规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在党支部领导下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的工作程序,坚持把村级重大事务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由群众通过规范的程序自己议、自己定,让群众干自己想干的事、愿意干的事,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干部不出事。
武汉爱心人士访问银梦湖
几年来,银梦湖依据“四议两公开”原则对油茶基地建设、苗木种植基地土地治理、神仙叶种植、3公里村级道路建设和绿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活动广场改扩建等重大关键事项,均进行了民主决策和公开,村两委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党内外群众对现任领导班子的工作成效和作风一致认可。
要想让银梦湖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朱浩改变当地百姓贫困现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想法也越来越清晰。
银梦湖地处一级水源保护区,是典型的库区村、移民村,由于生态环境管控,无法大规模开展养殖、种植业,产业发展只能在“特”字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银梦湖的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各类山林资源。”朱浩说道。村里唯一集中连片、可机械耕作的土地只有八里湾的河滩地和天明山的坡地,如果用来发展苗木和经济林种植,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满足各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市场需求。在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利用铁四院帮扶资金和移民后扶资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开展了120亩油茶、40亩苗木、20亩神仙叶种植项目。
“银梦湖山多林多,一到春天,山花烂漫,这不正是蜜蜂的天地吗?”朱浩养殖蜜蜂的想法得到了铁四院分管扶贫工作副院长张浩的全力支持,并协调筹措了20万元帮扶资金。2019年8月,100箱中华小蜜蜂在肖河湾安家落户,银梦湖的甜蜜事业正式隆重开启。
就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工作队积极联系推荐10户贫困户到市里的企业和镇上的专业合作社就近就业。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和合作社接收贫困户,朱浩又在消费扶贫方面开动了脑筋。由工会牵头组织,铁四院职工先后购买茶叶、香菇、粉条等地方优质优价的农产品累计60余万元,积极帮助地方特色产品拓宽了销路。
通过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带动,银梦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也正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在改变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出租土地、入股合作社和务工等方式,取得租金、股金和薪金收益。
“在家门口做事方便多了,得亏铁四院的帮扶,感谢党的好政策!”在苗木基地和养蜂基地务工的老李、老戴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为了让善行更加精准,孩子绝对不能成为下一代贫困户。工作队收集整理了贫困户家庭适学儿童资料档案,并联系铁四院团委多次到银梦湖开展爱心助学活动。2019年5月2日,来自武汉市9个家庭共计30余名社会爱心人士访问银梦湖,开展“从爱心出发为梦想助力”的爱心帮扶活动,促成了武汉企业家吴某与银梦湖四年级学生张武阳进行帮扶结对。
2020年1月,一场由新冠病毒的引发的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暴发,远在丹江口的浪河镇也逐步升级了防控措施。虽然自己也还身处疫情的中心,但朱浩第一时间向铁四院党委做了汇报,组织采购了1000斤面条、500斤粉条捐赠给镇防疫指挥部,并争取到了25万元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春耕生产。
今天的银梦湖,一切还在改变,朱浩的驻村经历也还在继续。而那远方,正是全国所有扶贫工作队共同的愿望:早日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全国脱贫攻坚目标。
点击图片 查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