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东现任中钢天源副总工程师、南京研究院院长、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与许多从大学毕业就从事某项科技研发工作的同事不同,裴晓东属于“半路出家”,但却华丽地实现了“弯道超车”。
2003年,他从中钢马矿院选矿研究所调到中钢天源,从此离开了熟悉的选矿工艺研究接受一个个新的挑战。从天源钕铁硼厂到研发中心和南京研究院,还兼职在合资公司科博数控工作过一年多时间。这些年来,他在有关“贫杂铁矿物选矿”、“高性能磁性材料”、“电池正极材料”等方面和团队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四项。近年来他发表论文9篇,获得8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项。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十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安徽省率先研发并工业化制备出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
2017年起,裴晓东又从磁性材料转战到新能源材料研究上来了。这几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中钢天源在规划磁性材料向新能源产业拓展应用市场的同时,开始涉足新能源材料领域,并且将新能源材料研发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研发方向,这担子毫无悬念落在公司研发中心。
面对专业人才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的困境,裴晓东组织以年轻硕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利用公司自身的优势,另辟蹊径把矿物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相结合,从基础原材料入手,在电池级磷酸铁、磷酸铁锰、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以及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他的团队将湿法冶金和无机化工技术相融合,除了在磷酸铁工艺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近两年在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提纯技术、高镍三元材料前驱体制备技术、磷酸铁锰绿色制备技术等方面也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3项专利获得授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
在公司磷酸铁技术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当得知新能源材料市场上对磷酸铁锰技术有需求,而多数电池企业想获得点试验样品都无法从材料企业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技术研究。原以为已经掌握了磷酸铁制备技术,不就是再往原料里加入一些锰源吗?一周、两周……项目毫无进展,锰的价态控制、铁锰两个主元素的比例控制、高效氧化剂的选择等等一个个问题摆在面前,不断地研讨、不停查找文献、不停试验,在一次次挫折中裴晓东逐渐找到了关键所在,在一种新的氧化体系中获得了成功,最终送出去的样品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然而,大批量的中试时又发现原有体系对环境存在污染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再好的产品、再好的技术也是毫无价值。从头再来,他和研发团队的年轻人又一次次尝试新的反应体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终于成功开发出一种环境友好、高效可控的电池级磷酸铁锰制备方法。今年这项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随着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他的团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储备技术能够在新型锂电池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了技术,有了产品,市场的认可就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合资公司的磷酸铁产品自2015年投产以来一直在几个普通客户中来回切换,产品优势和行业地位无法显现,而合肥国轩这家国内排名前三的电池企业一直拿不下来。
“我们来开发国轩!”裴晓东对合资企业领导许下军令状。
从国轩研究院开始,一次次送样、一次次讨论结果,从几十克样的小试到几十公斤的中试再到吨级工业试验,他和副主任骆艳华一起不知跑了多少趟。一次次交流、一次次改进,终于在2018年年底获得合肥国轩的认可。在2019年合肥国轩的供应商大会上,中钢天源成为国轩高科2019年战略供应商,国轩采购部一位经理对他说:“你们挺牛的,还没有开始供货呢,就成为我们明年的战略供应商了。”这是客户对他们团队的技术和服务信任的结果,这“牛”字背后的艰难和付出的努力,团队成员心里很清楚。2020年中钢天源再次成为国轩高科的战略供应商,如今合资公司80%的销售量是他的技术团队开发的,好的技术、好的服务才会产生出好的产品。
“创新路上只有扑下身子埋头钻研,才能收获成功。”裴晓东时常和公司的年轻同事分享他的工作经验。如今他带领的团队正在紧锣密鼓谋划三元电池正极材料、硫酸亚铁制备软磁用高档铁红、高纯铁精矿制备高性能铁氧体预烧料等技术成果产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