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熊:长剑当空舞 航天不了情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0-22

首创Maxwell方程式直接求解法,解决“东风一号”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被钱学森点将领衔研制“543”制导天线改进方案,最终让导弹打下U-2侦察机,让毛主席睡好觉。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院士的一生,有近七十年时光是与科研工作亲密相伴的。

朝鲜战争爆发时,陈敬熊带领小组成员成功解决战士在坑道中使用步话机进行通讯汇报时天线的调整方向问题,为志愿军及时传递军情统计敌人赢得宝贵时间。1957年,以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原身“电信技术研究所”)为基础,几家科研单位联合组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陈敬熊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刚刚成为航天人,陈敬熊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研制之初,苏联派专家来中国进行指导,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专家纷纷回国,陈敬熊顶着压力继续研究,他打破苏方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同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发射,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在地平线上飞起。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

与此同时,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秘密开展,“543”导弹就是“红旗一号”地空导弹。钱学森为此约见陈敬熊、李桂生和彭润初,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他当场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得到指示,陈敬熊和李桂生立即奔赴西安786厂,开始攻关。约8平方米的房间,三张简易桌椅,就这样开始了攻关。从夏天到冬天,试验小组在786场区几十千米外的郊野小山上反复进行着测试。

在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关键问题解决了。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因此,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78年,陈敬熊代表23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会上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让参会的陈敬熊倍受鼓舞。他废寝忘食,和同事对当前研究的相控阵天线进行系统研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带领科研人员开展微带天线的研究工作。

陈敬熊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大支撑。他把自己总结的理论和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一天碰巧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录人员来二院,将他手把手教徒弟的过程摄制下来,这部纪录片后来成为航天事业薪火相传的珍贵史料。

在青年人才成长上,陈敬熊甘为人梯。1978年北京市电子学会邀请陈敬熊担任信息论学会委员,他觉得青年同事王励更加合适,就积极向学会推荐。他强调,“未来的发展靠年轻人,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不妨做个伯乐。”

退休后他仍担任23所研究生导师,并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自己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将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一一分享。退居二线后,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他时常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

对于航天事业,陈敬熊时刻牵挂,评上院士之后,他又担任了航天科工集团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参与型号方案评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生都为国家的科学事业竭尽所能发挥作用,陈敬熊与航天的“不了情”,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家正】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