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扶贫人物】甄智:8年 奔走在山路十八弯的扶贫航天人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3-02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群工作部三级专务甄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和曲靖市富源县被确定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定点帮扶地区。为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群众工作处三级专务甄智,八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扶贫岗位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推进。

他提前研判各项国家政策,率先谋划,精准施策,将贫困地区当地的实际需求与航天科工的科技优势紧密结合,以航天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着定点帮扶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谋划并组织实施了上百个科技含量高、助农帮扶力度大、可持续性强的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当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让东川区和富源县双双实现按时脱贫摘帽,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航天特色精准扶贫获当地政府和群众一致好评,甄智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聚焦重点项目,探索建立航天科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新模式,努力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从无到有的开路人

要想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了解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和实际需求。2013年以来,甄智与扶贫干部们一起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调研,了解老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难题。有了需求以后,他带着问题找答案,调研系统内各个单位的产业能力,逐一与航天科工所属各单位对接,沟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扶贫的道路上,一边是地理环境恶劣的农村,一边是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现代化企业和城市精英们不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无法精准把握扶贫要领,而贫困地区虽然有需求,但没有科技手段,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于是,甄智成为了二者间的桥梁。有时候,他甚至需要把各个项目产业掰开了、揉碎了给相关人员讲解,反复做工作,才能促成项目的落地。

最初的时候,一个项目要打数个电话才能找到合适的承建单位,甄智不怕麻烦,不惧困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梳理,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联系,就这样,凭借着开拓进取、严慎细实的精神,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航天科工定点帮扶第一阶段的扶贫项目终于破土萌芽。航天科工围绕着农业、灾害应急、教育、医疗等领域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支持,东川区第一个太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全省县级气象局第一台气象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车,无线电应急通讯系统等等,都是在帮扶初期阶段建立的。

选择帮扶项目犹如大浪淘沙,甄智根据经费额度筛选项目类别,并制定详细的完成计划。上百个扶贫项目,从筛选、立项到验收,从调研到签署帮扶协议合同,他几乎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一边盯着经费到账划拨,一边盯着落实单位完成工作。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是各个项目落地实施的关键阶段,这几个月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每次都要辗转数地,检查落实。

上百个项目中,有些涉及农业,有些涉及工业,有的蕴含着高科技,有的又需要和最朴实的老百姓打交道,甄智坦言,从无到有的过程十分艰难,很多项目他也不是全都懂,但是为了将项目推动下去,他咬着牙边学边干。“别看软件工程我不懂,但我了解农村百姓的需求和希望。”他说。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苦又繁重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经年累月地投入、付出,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军人出身的他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面对着许多以往从未接触过的产业项目,即便是年过半百的年纪,他也埋头钻研,研判国家的政策和指导方向,吃透各个项目的内核,提出合理的发展架构,让这些帮扶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最终结出胜利的果实。

负重前行的赶路人

航天科工定点帮扶的“一区一县”,地处滇东北高原,地势险要,为了把每一个扶贫项目做实、做好,他深入乡村田间地头,走村入户调研论证项目,有时甚至要去一些连路都没有山区勘察。

从51岁开始牵头落实航天科工定点帮扶工作,到今年即将年满60周岁,八年多来,他不停往返于驻地(北京)、定点扶贫地和各扶贫项目承建单位之间,每年出差近10次,仅在云南当地调研考察的路程就高达四万余公里。

每次去调研,甄智基本都会选择最早的航班,凌晨四点多就出家门,披星戴月,经历十余个小时的颠簸,转乘多种交通工具,才能抵达定点扶贫一线。年近花甲的他身患多种疾病,两千多米的海拔时常让他产生剧烈的高原反应,但这些病痛没有阻拦他脱贫攻坚的脚步。

对于他而言,带病开展工作是家常便饭,在云南地区的山路十八弯上颠簸,再加上严重的颈椎增生、腰间盘突出和高血压等疾病,给他带来剧烈的疼痛。坐车时,他必须要双手向后抱住座椅靠背,用大臂固定住头部。几个小时的山路开下来,他的脸变得煞白,时常出一身冷汗,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松对工作的要求,依旧坚守在扶贫工作一线。

航天智能节水灌溉项目造福了当地的乡亲们,但这高山上的水源从何而来呢?原来,为了实现高山地区的智慧灌溉,必须引入山顶的泉水和雪水。甄智听说山上可能有泉眼后立刻带领乡村干部们一起爬到山上去寻找水源。在没有路的荒山悬崖边,甄智显顾不上身体的不适,一股脑爬上了2200多米高的水源地,与乡村干部们一起成功找到水源,为智慧灌溉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从勘察智慧灌溉项目山上下来,天下起雨,泥泞的红土包裹着车胎在地面上打滑,刹车几乎失去了作用,甄智坐在颠簸失控的车里,仿佛与死神擦肩而过。同样危险的经历还有许多。有一次,甄智考察完项目下山去,崎岖的山路旁没有任何护栏,咫尺间便是万丈深渊。这时,内侧车道迎面开来一辆重型卡车,与甄智所乘坐的车几乎零距离切过,紧张的司机来不及反应,汽车的半个轮胎已经开出了路面,稍有不慎就会坠崖。

多年来,他忍受着各种病痛,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各种困难,奔走在扶贫道路上,过程中的危险和艰难不能和家人讲,他不想让家人替自己担心,“但是下次还是会坚定地踏上扶贫工作的道路,不能停下来。”他说。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项目被孕育出来,甄智又踏上了实地调研的道路,他心想,又可以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看到贫困地区短板和需求的时候,能为贫困户解决问题,是他心里最高兴的事。

实现“多个率先”的领路人

脱贫攻坚要围绕地方需求,也要响应国家政策,更要用好航天特色优势。在甄智的规划设计之下,每个项目的实施都有根据,大部分的扶贫项目都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他利用航天科工民用产业的科技优势,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应急通讯助力脱贫攻坚,并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定点帮扶地区的农村治理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真效果,真正成为了一个“领路人”。

“航天科工的定点帮扶,科技含量都非常高。”甄智说,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提出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号召和政策,甄智将其转化成一个个航天特色帮扶项目,在云南省实现了多个“率先”。

他说:“老百姓关注‘两不愁、三保障’,因此前期我们盖大棚,挖水井这些事情要做,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的智慧农业项目,我们也要做。”

自2014年起,针对当地易发生的季节性自然灾害,甄智充分发挥航天科工技术优势,完成富源县气象局气象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气象预报APP发布平台和东川区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四期工程的建设,率先提高了两地防灾减灾和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在甄智看来,老百姓们付出一年的辛苦,理应赚回应有的收入,于是他将航天科工擅长的“云平台”延伸到了当地农业大数据领域,率先组织建立县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帮助当地农民利用科学手段增产增收。

定点帮扶地区大部分是地理条件恶劣的山区和农村,为解决老百姓种地难灌溉难的问题,他又率先将智慧农业节水灌溉产品优先用于扶贫县。

2018年起,在他的规划下,东川区率先建设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并逐步实现了森林防火从人防转为技防,有效保护了当地林业资源。

他率先让太空育种技术与贫困地区结缘,将魔芋种子通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带到太空进行试验,积极探索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方法,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他的牵头指导下,东川区和富源县在云南省率先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了两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他还率先规划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初级加工中心,增加建档立卡户就业岗位,提高收入。这些项目现已在乡镇推广开来,下一步还将帮扶一辆冷链运输车,使得当地农副产品顺利进入千家万户。

在他的推动下,定点帮扶地区的农特产品最北销售到黑龙江,最南到深圳,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我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但是我有耐心,可以一点点教。”他说。多年来,他耐心细致地与地方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扶贫干部们沟通,甚至是村委会村支书都与他十分熟悉,每次返京之前,村支书们都依依不舍地与他拥抱。

甄智展示了一本乌龙镇老百姓给他做的画册,名为《扶贫路上的航天人》,里面的照片都是当地居民用手机拍摄的工作场景,记录着他在扶贫一线工作的点点滴滴。收到画册时,甄智十分感动,他说:“这是当地老百姓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认可,对我而言,是非常珍贵的。”

【责任编辑:家正】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