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波,现任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公司高级技师,他坚守大漠戈壁20余载,领衔发明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投入使用上千井次。他解决一线生产疑难问题8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去年,他荣获“中国石油特等劳动模范”荣誉。
梦想的翅膀在油田起飞
28年弹指一挥间。面对着荒漠戈壁,当初只身来到克拉玛依的谭文波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会在事业追逐的道路上达到这样的高度。谭文波的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转业后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代石油人。家国的际遇让他走上了石油道路,也将“铁人”的基因传承下来。“作为一个年轻人,就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毕业后的他毅然决然离开家乡,从青峦叠嶂的巴山到巍峨雄壮的天山,从此把根扎在了祖国边疆的荒漠戈壁。初入职场的谭文波来到了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处,成为一名普通的试油工人。第一次来到荒无人烟的油田现场,与家乡的环境相比,巨大的反差让他有些无所适从。
1997年年底,谭文波被分配负责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每天工作之余,他一遍遍的阅读专业书籍,自学工程与技术的相关知识。不久后,他就独自动手完成了防井口落物护板等工具的设计工作。
没有小岗位 只有大事业
厂房里一个并不宽敞的房间成了他最初的工作室,角落里堆满了各种废旧零件。空闲的时候,他总是鼓捣着他的“宝贝”,近乎痴迷,吃住在单位成为家常便饭。当他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眼中的“破铜烂铁”时,不时会受到质疑。但正是这些不值钱的零件和那间不起眼的工作室,为他验证灵感提供了条件,不服输的他走上了不断突破自我之路。
在某次施工过程中,南疆塔河油田的电缆车液压泵发生故障,经供货商服务站检查,决定换泵。从德国更换新泵需耗时半年且价格昂贵,而每耽搁一天,单位就要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他主动请缨,查阅大量资料,在厂房里整整“窝”了三天。最后,他利用废旧材料排除故障,使电缆车成功继续作业,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一路走来,谭文波的每一步都勤勤恳恳。一个又一个废寝忘食的日子里,他怀揣初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没有小岗位,只有大事业!”谭文波道出了作为一名劳模、一名工匠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