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风采】陈学东:军队基层科研要“心”入战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10-18

国庆前夕,高原深山,某阵地启封门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如火如荼。

“一、二、三!起!”5米高台上,一名个子不高,身材瘦小的上校军官,一边抬着装备、一边喊着口号。经过两个小时连续奋战,工作终于赶在某项大任务到来前“完美收官”。此项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还有效缩短了整个战斗发射流程时间。

党的十九大代表陈学东,47岁,火箭军某导弹旅技术室主任。

年龄已近半百,为啥非得自己上?陈学东的回答很简单:“在基层搞科研,只有撸起袖子亲自干,才能心入战场!”

“火箭军是高技术军种,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我军大部分新技术、新装备的最终使用者都是基层官兵,能否研制出一系列广泛适用基层、深受官兵欢迎、好用管用耐用的武器装备,是决定科技兴军战略决策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这些年,陈学东养成了“多动”的毛病,只要部队有“动作”,他都要前去当一回“军师”,小到车子漏油,大到武器上架,他都要去看看。他说,有很多实在好用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是在训练场上找到的灵感和素材。

如今,陈学东已成为闻名全军的“导弹专家”。他精通全旅所有导弹专业,30余项科研成果被推广,获邀加盟多个院所科研项目,能够和航天专家“零障碍”对话。近三年来,他又有3项科研成果问世:某型导弹武器系统发射阵地模拟训练器材、某型机动发射设备场坪自主定位系统和某型导弹控制系统远程辅助决策系统。

说起当选十九大代表,陈学东说:“对投身基层科研的人来说,能打胜仗是最崇高的荣誉,练兵备战是最广阔的舞台。除了感到光荣之外,我对‘技术岗位也要勇担当’的人生信条更加坚定。我深信,一名技术干部只要找准自己的战位,时刻保持‘号手就位’的战斗姿态,就能为强军兴军贡献一份力量!”(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岳小琳 胡明欣)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content.getAttrByFlatName('zrbj').value}】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