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肖明清:拼将全身智与力 誓叫天堑变通途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1-17

1月8日,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主持的“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肖明清完成的项目第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是他凭借水下隧道技术第二次站上国家最高技术领奖台。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肖明清(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进入21世纪,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人类必须大量利用地下空间,因此,21世纪对人类来说是地下空间的世纪”。水下隧道建设技术被称为地下空间开发结构工程技术的关键技术。通过中国铁建隧道工程技术人员长期努力奋斗,尤其是近5年来,在多项世界首创水下隧道的工程实践中,中国铁建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技术,逐步走到世界的先进行列。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肖明清

狮子洋是珠江入海口和主航道,水面辽阔,波涛汹涌。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骨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深港高铁面临穿越狮子洋的重大难题。水下隧道是重要的可选方案甚至为最优或唯一方案。盾构法因安全、环保、快速等优势成为普通水下隧道修建的首选方案。然而世界上尚无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的建设先例。

肖明清对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介绍, 项目历经近十年联合攻关,系统解决了高速铁路特长水下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装备、运营中的诸多难题,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与创新成果。

这个被称为“中国铁路世纪隧道”的工程,是我国设计时速最高的水下隧道。2010年9月,在隧道盾构掘进遇阻、盾构技术受到质疑之时,肖明清力排众议、常驻现场,与施工单位工作、生活在一起,研究方案、化解风险,安全快速通过危险地段,创造了盾构机对向施工、在水下60米深处精确对接的世界纪录。

铁四院勘察设计的中国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首座水下铁路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出口驶出列车。

“也是从狮子洋隧道开始,我们自己走路,一步一个台阶,在大型水底隧道新的领域不断破题,自主创新比重进一步扩大,成为国内设计水下隧道最多、拥有施工工法最多的设计院。”肖明清说。

此外,该项目成果打破了我国铁路“遇水架桥”的常规思维,实现高铁水下盾构隧道从无到有的突破。自2011年12月通车以来,运营状态良好,被称为“世界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的里程碑”。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各地共250余公里的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几十座长江大桥的陆续建成已经让人对万里长江“天堑变通途”习以为常,但是,与建桥相比,在江底通隧不言而喻,挑战自然巨大。

2004年,武汉长江隧道破土动工、修建之初,各方顾虑不断,“中国人有能力在长江57米深处,攻克高水压、强透水、超浅埋等水底盾构掘进世界级难题,一次性成功穿越长江江底2500米吗?”

多年后,肖明清回忆彼时的心情更是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2008年12月28日,武汉长江隧道通车运营,中华民族实现了“隧穿长江”的梦想。长江天险造“地标”,打破了以往大直径盾构只适用于软土地层的局限,开创了我国在复杂条件下修建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先河。四年的工期,武汉长江隧道破解了5大世界级难题,取得了10余项国家专利,特别是“穿江越城”的先进盾构技术,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地铁时代”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它的建成,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肖明清说,“施工期间,一些地方来考察后,惊叹之余顿觉豁然开朗:长江下面都可以修隧道,其他类似工程能有多难?”

在建设跨江、跨河、跨海的隧道热潮中,水下隧道成为中国铁建施展才华的宏大舞台。水下隧道的建设不仅收获了高品质的隧道实体,也带动了中国铁建水下隧道设计、施工队伍的成长。

中国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座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长江隧道于2012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铁四院设计负责人王金龙和他的团队,以“拼将全身智与力,誓叫天堑变通途”的精神,让“超高水压”、“超深风井”等等世界级的难题成为过眼云烟。

2013年建成通车的武汉地铁4号线过江隧道,与2号线相比,越江区间跨越江面的宽度更宽,隧道埋深更深,地质情况更复杂,施工难度与风险更大。

2014年,世界直径最大的双层盾构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车,其创新设计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我国双层盾构隧道修建技术的重大突破。同年,外径15.0米、世界上已建成的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之一—杭州钱江隧道通车运营,这也是世界首次在钱江强涌潮作用下修建水下隧道。

2015年,我国首条“穿黄”地铁——兰州地铁隧道1号线右线顺利贯通。该项目被国内隧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梁文灏等评为“世界级难题”。负责施工的单位中国铁建十四局,此前已成功穿越扬州瘦西湖、厦门西海域、四次穿越长江。

面对枯燥冰冷的钢筋、水泥、沙石,中国铁建设计施工者们却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智慧,而科技是其中最灵动的细胞。

【责任编辑:张维】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