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飞当日,负责现场解说的是一名不太显眼的中年男子,他中等身材,浓密的短发略显灰白,腔调中带着明显的南方口音。解说时,语速不疾不徐,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这位临时“客串”的现场解说员,就是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邓小洪(上图右)。
从中航工业洪都起步,20年后成为空客天津总装厂的试飞总监,再到加入中国商飞,成为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参与波音舟山合作项目谈判……邓小洪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被老师“诱”去了北航
高考的时候,航空专业最初并不在邓小洪的考虑之中。那一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叫“北京航空学院”)负责到江西省招生的老师看到邓小洪的成绩和档案后,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好苗子,敬业的老师直接把招生工作做到了家里。一次、两次、三次上门,游说邓小洪的父母,与邓小洪长谈。
“最后是怎么打动我的呢?招生老师该讲的都讲了,可能也没辙了,就对我说,北京是首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你要去了北京多好啊!不上课的时候,可以去天安门,可以去长城,可以去故宫……我从没去过北京,一想去北京读书有那么多好处,就稀里糊涂报了。”说到这,邓小洪自己也禁不住笑了,“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1982年9月,邓小洪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在北航,邓小洪学的是自动化系电气工程专业。对于自己的专业,邓小洪总结说:“乍一看上去有点神奇,实际上是个万金油,机械、材料、电路、强电、弱电、计算机……什么都学一点,什么也都学得不精。多年以后才明白,自动控制需要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相互关联的东西自然很多。”
毕业后,邓小洪被分配到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原“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飞行试验室,正式干上了航空。
把最简单的原则坚持好
在洪都的21年,邓小洪从试飞站的技术员干起,经历专业组副组长,试验室副主任、主任,通用飞机设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一直到公司生产经营部副部长。
军工领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型号成功我成才。经过洪都的一个个型号工作,邓小洪积攒起了自己在试飞方面的经验。在他看来,航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洪都的经历,让他对质量、规章、程序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2007年6月,空客与中方联合体在天津建设A320飞机总装厂,需要委派一名中方高管。当时,最主要的条件有两项:一是业务精通,二是英语要好。
“和其他人相比我有一个优势,我的英语不错,尤其是口语。”就这样,邓小洪作为中方推选的候选人在经过空客方面的面试后,在2008年1月1日来到天津,担任“技术支持高级经理”。2010年,邓小洪被调去担任试飞总监,接替前一名德籍试飞总监。这让他再一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试飞岗位。只不过,这一次,他试飞的是空客A320飞机。大飞机的试飞,是他之前没干过的。两年多下来,经他手一共交付了100架A320飞机。
“对于我这个岗位,空客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准时交付率,第二个是质量完好率。很幸运,我担任试飞总监期间,两个指标全是百分之百。此前,空客图卢兹、汉堡、天津三个总装厂从来没有出现两个指标都是百分之百的情况。这让我觉得非常自豪。”
如何能做到两个百分之百?邓小洪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原则性比较强。“为了确保交付时间和飞机质量,我始终坚持三条原则:第一,飞机从总装车间出来交给我的时候,允许有未完工项目,但一定要有明确清单,详细说明有哪些未完成项目,什么原因;第二,飞机的地面试验没完成,不接收,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第三,回溯反馈。”
这三条原则,听上去一点儿也不复杂。不过,要日复一日地把最简单的原则坚持好,并不简单。
还是想搞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
2012年,邓小洪再一次跳槽中国商飞公司。“实际上,这个决定不容易。我的一些同事都感到很吃惊,毕竟原先干得挺不错。但是,我心里还是想为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出点力。我们航空人大多有一种报国情怀。另外,我想换个环境再挑战一下。中国商飞准备组建试飞中心,问我愿不愿意过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决心再挑战一次。”
2012年9月,邓小洪加入中国商飞公司,担任新成立的试飞中心副总工程师。当时,试飞中心刚组建不久,人马不齐,万事待兴。“那个时候,ARJ21基本在阎良飞,试飞中心去了一部分保障人员,主要做一些辅助性工作。C919的交付还早,整个中心的工作不多。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下大力气抓队伍建设。”于是,邓小洪向中心领导提出一个设想,构建试飞中心的员工培训和资质授权体系,“这个设想得到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决定由我具体组织实施。”
“在培训组织方面,我是有经验的。我找了几个年轻人,开始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培训老师一部分是商飞内部的专家,还有一些从外部机构聘请。”邓小洪告诉记者,“我们2012年就跟厦门太古进行联合培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础理论培训,请他们派老师过来;一种是实操培训,我们当时不具备条件,就分批派人去学。这样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基本上把第一批人培训了一遍。”不仅如此,邓小洪还组织试飞中心对培训进行严格的考试,并根据考试结果和工作表现进行授权。“当时,第一批学员中拿到授权的也就十几个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各个部门的骨干。当然,员工培训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完成初始培训后,每年还要进行复训,然后一步步打开授权。”
经过培训,再加上引进了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适航、质量、机务和场务等方面的人才,试飞中心队伍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到了2014年,我们接收ARJ21飞机的时候,上手就很快了,基本上是无缝对接。如果当初没做好这些打基础的工作,我们承担ARJ21的一些试飞科目就不会那么顺利。经过ARJ21的实践后,我们的工作程序基本都理顺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也都各司其职。后来进行C919滑行试验,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出现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当然,C919首飞成功以后,我们还有大量的适航取证试验要做。大型民用客机的试飞取证在国内还是头一回,肯定有很多挑战要面对。” (陈伟宁 文/余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