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百分的质量交出一百分的答卷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3-18

3月10日凌晨,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用于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专用星——中星6C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启了旅程。

这次发射恰逢长征火箭第300次发射的历史性节点,发射升空的中星6C又是保证国内电视转播信息安全的关键业务星,因而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打造“超强能”广电星

“中星6C卫星是一颗用于广播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公用卫星平台,配置了25路C频段转发器。”中星6C卫星总设计师李杨介绍,“卫星可覆盖中国、东南亚、澳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等地区。”

中星6C卫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为中国卫通研制的,卫星采用经过了充分飞行验证的东四公用卫星平台,是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第22颗发射星。

中星6C卫星的项目启动时间是在2015年5月,在经历了初步设计评审、关键设计评审、整星总装、整星工厂阶段测试及环境试验后,由于发射计划的改变,卫星于2017年7月开始进行了1年时间的整星贮存。

研制团队严格按照五院整星贮存有关标准,制定了详尽完整的贮存方案,使卫星在贮存后出厂时依旧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贮存期间,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时刻关注着卫星的状态,一旦有事情都是随叫随到。”卫星测控分系统设计师熊晓将说。

作为承担我国广播电视信息安全重任的中星6C卫星,其抗干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卫星可通过上行信号进行波束切换、频率切换及上行覆盖区对敏感区的严格抑制,实现确保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的要求,这意味着卫星天线设计的难度和要求更高了。”中星6C卫星主任设计师田栋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中星6C卫星的另一重要任务便是承担4K超高清业务,这也对卫星的通信传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此次发射是第三代国产C频段接收机/变频器产品的首次飞行验证。此前,国产第三代Ku、Ka频段接收机技术已经完成了飞行验证。至此,我国国产接收机/变频器产品已全面覆盖通信卫星主要工作频段,进一步提升了通信卫星有效载荷产品的自主可控和国产化率。

在此次卫星研制过程中,抓总单位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还对多用户载荷需求融合研制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这需要通过配置标准化的搭载载荷模块,制定一套适应多方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测控协调机制。这次的成功实践也对后续通信卫星多用户载荷未来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田栋说。

以高质量应对高密度

早在2011年和2015年,通信卫星事业部就两次创下了5星连胜的优异成绩。今年,事业部将迎来史无前例的高密度发射任务,任务艰巨,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形势倒逼转型,我们在想方设法地以高质量、高效率应对高密度。”田栋表示,经过岗位融合,此次卫星团队在发射场的固定人员较之前大幅减少。

除了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人员优化提供了可能,如何做到一人多岗多能也对每位试验队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原本7个岗位、每个岗位2人的测试岗,现在有时候一个人就需要兼顾两个岗位。

另外,发射场流程的不断制度化、规范化也很好地保证了质量,提高了效率。几点几分,每个人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有明细的手册作为指导。

聊起型号“两总”,试验队员们用“严肃而不失活泼”做了概括总结。两总有很多令田栋佩服的地方,“两总一直都和大家一起奋战在研制试验的一线,一个重技术,一个重管理,他们各展所长、凝聚团队,带领整个队伍集智攻关。”他说。这样的工作作风也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身兼发射场技术协调和机械总体岗的高秀会是试验队的“红人”,是试验队不可或缺的“关键先生”。他的手机就像热线电话,总有各种人找他协调各种事情。

由于这次任务横跨春节假期,高秀会承担了春节期间的值班工作,每天早晚都要去检查卫星的状态。“虽然春节没能和家人们团聚,但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也要谢谢他们的理解。”说到这里,去年刚刚结婚的他面露一丝愧疚。

此次任务适逢长征火箭第300次发射,也是五院第266颗上天的航天器,任务的意义之重不言而喻。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扎实做好,就一定能以一百分的质量交出一百分的答卷。”卫星总指挥魏强及试验队员们对成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