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北疆草原光明梦想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10-16

9月的内蒙古草原,天高云淡、大地充满生机。

作为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内蒙古电力工业走出了一条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服务现代能源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蒙东电网员工用实干、履责和奉献构筑起北疆坚强电网,为1200万草原儿女点亮了光明梦想。

草原深处灯光明亮

彩电、冰箱、洗衣机、自动打草机……这些现代化电气设备对于呼伦贝尔草原牧民吉日木图而言已习以为常。像他一样的草原农牧民正在现代文明中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

新中国成立伊始,内蒙古只有大小煤矿27座,用人背马拉的原始方式采煤,电厂也仅有11座,内蒙古百业待兴。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十五”后期,连年GDP增速全国第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治区电力工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

1978年,蒙东地区第一条220千伏线路——元宝山一次变至辽宁建平一次变建成。在随后的几年间,通辽、兴安相继建成投运220千伏变电站,内蒙古正式迈入220千伏电网时代。从那时起,电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国家电网工作人员深入大山深处为猎户讲解用电知识

电点亮了城市的灯,却还难以照亮草原深处的夜空。2010年,国家电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蒙东电力)成立不久,便把无电地区通电工作列为重点任务。2013年底,国家电网蒙东电力实现供区4880户无电户1.04万无电人口通电,圆了草原深处农牧民长久以来的光明梦想。

“十二五”以来,蒙东电网累计建成220千伏变电站51座、500千伏变电站8座,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长度、变电容量分别是“十一五”末期的3.58倍和5.48倍。

地区发展动力十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42倍。数据背后是坚强的电力保障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

2017年,蒙东地区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正式出台,大工业客户用电成本进一步下调,每年可减少农牧民用电支出2.8亿元。2018年,国家电网蒙东电力有序推进蒙东大工业倒阶梯输配电价落地实施,累计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570.2亿千瓦时,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53.57亿元。

随着电网发展红利的不断释放和电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齐鲁制药、毕氏集团等一批新型工业企业择蒙东而栖,有效拉动地方产能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9月,国家电网蒙东电力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建设任务,共计完成3.5万眼机井通电、397个自然村通动力电和1455个中心村农网改造任务,工程惠及39个旗县140万户农牧民。

有了电,农村牧区的多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开展中草药和特色产业种植加工,中草药种植面积达1500亩,品种多达20余种,为村民年均增加1.3万元收入,并保证了小庙子村以及周边346户贫困户1399人的稳定增收。

清洁能源绿色路径

70年来,内蒙古电力工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装机容量不足1.5万千瓦,发展到如今成为风电装机容量最高的省份。目前,蒙东电网风电装机容量1007万千瓦,占蒙东电网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光伏装机容量255万千瓦,丰富的清洁能源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在蒙东地区开展风电供暖试点建设,用建设在偏远地区风电场的低谷电量代替煤炭,为偏远城镇供热,实现供暖方式从燃煤送暖到风电供暖的转变。蒙东地区600个行政村实现“煤改电”清洁取暖,用电容量达36万千瓦,实现风电供暖,年消纳风电电量1.18亿千瓦时。

内蒙古从西电东送“第一棒”到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输出省份,特高压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内蒙古境内建成投运“三交三直”特高压工程,新增外送能力4400万千瓦。内蒙古庞大的能源宝库在铁塔和银线间打开了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大门。

这些输电大通道正在新时代为内蒙古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以±800千伏鲁固直流工程为例,2018年,鲁固直流外送电量150.2亿千瓦时,有效推进了东北地区富余电力外送,在解决“窝电”、治理雾霾、消化过剩产能等方面成效显著。国家电网蒙东电力通过积极参与鲁固直流外送交易,东北风电机组利用小时数提高了198小时;蒙东电网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3%、46.9%;风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17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