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云桂途 六年风雨路——中国铁建云桂铁路建设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4-08

111年前,“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殚精竭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留下中国印记。

一个多世纪后,一粒精神火种在云贵高原生根发芽,穿山裂岩,六年间,在高山大川间艰难延展710公里,连通南宁至昆明的云桂铁路就此诞生,该工程前不久荣膺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披荆探路 靠天吃水

“兴国阜民、以扬国光、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100年前,中华铁路之父詹天佑溘然长辞时留下未尽遗嘱。

“六年攻坚克难,甘于奉献、无悔坚守”,100年后,中国铁建人在云贵高原谱写动人诗篇。

更迭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传承。我们选取中国铁建所属中铁二十五局承担的富宁县至广南县55公里的建设历程,记录这段支撑起这座奖杯的艰难历史。

2010年,中铁二十五局第一批建设者抵达云南省广南县,这里平均海拔1100米,山区、半山区面积达94.7%,举头只能看到周山下小小的一块天。

每天清晨,测量队人员从驻地出发,一路挥舞着柴刀,劈砍着密布的荆棘,艰难地行走在当地百姓上山砍柴的小路上。从施工管段的起点下坝大桥到终点营盘山隧道,铁路线路只有6.1公里,却要翻越4座大山,没有任何行车道路,只能徒步行走,来回需要走上8个小时。

“道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一旁是峻峭陡壁,感觉随时都会掉下石头,一旁是深渊沟谷,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测量人员心有余悸。幸福时刻在于寻一处荫凉,砍一堆柴草铺地上,再拿出随身携带的馒头、饼干、矿泉水,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略做休息再继续出发。

背靠大山、飞蚊漫天、荒草齐腰,这是中铁二十五局云桂铁路三分部员工对当年的回忆,“没水没电,板房还在吊顶安窗户,我们就住进去了。”打电筒、点蜡烛、轮流到村民家中拉水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水井选了两个点,愣是打不出水来。”海拔1100多米的山坳里,吃水用水成为一大难题。云南文山州,地质松散,岩溶发育而地表几乎看不到水塘和存水,致使该地区大面积干旱缺水,山区生活用水全靠用水窖积存雨天地表流水和储存的屋檐水。山上少数民族同胞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两个3-5米的圆形水窖,当地衡量生活富裕程度的最大指标,就是看家里水窖有多大,有几口。山下的西洋河水成为项目生产生活主要用水,“一下雨就发黄,还有一股腥臭味儿。”

从只言片语、字里行间说着的“云桂苦”,我们不难体会这些坚守六年的“云桂人”承受了多少不堪。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些,只是一个小小开端。

逢山凿路 “洞中修洞”

云桂筑路,注定充满艰辛。

在耳熟能详的“云南十八怪”中,“火车没有汽车快”是流传最广的一句。原因很简单,当地峰壑沟洞多,火车盘山而行,坡度大、弯道多,导致速度特慢。而要建成高速铁路,唯有凿洞穿山遇壑架桥,变天堑为通途。因此“桥隧工程”是云桂铁路项目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难点,总共710公里线路,桥隧总长便超过500公里。建设者们将之形象地编成一句顺口溜:“两山之间一座桥,过了大桥钻山洞,出得洞来又是桥,桥接洞来洞连桥。”

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的二标段全长55.344公里,隧道总长占到46304延米,隧道占比83.67%,其中包括原铁道部挂牌I级风险隧道——红石岩隧道和“洞中修洞”“地质博物馆”——保上隧道。

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红石岩隧道2#横洞进口。张照朋 摄

位于云南省富宁县至广南县白腊寨区间的红石岩隧道,全长14580米,是集团成立以来承建的最长隧道。该隧道洞身穿越3个断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层繁多,岩性纷杂,断裂构造发育。洞口地形陡峭,岩体风化裂隙、溶蚀裂隙发育,偏压严重;洞身段岩溶发育,地表洼地、地下溶洞、暗河纵伸,施工难度极大,为原铁道部挂牌I级风险隧道和云桂铁路重点控制工程。

越往这个幽深隧道深处走,洞内温度不断上升,空气中蒸气弥漫,氧气稀薄。步行穿过支洞,温度骤然上升,黏稠发烫的水汽萦绕周身,胸口像猛地被压上一块石头。刺耳的钻机声、吱吱的焊机声、轰鸣的机车声、钢铁的敲击声猛然冲击耳膜。蒙蒙雾气中,不少工人赤膊上阵,汗水布满周身,胸前洇出一摊摊汗迹,恍若令人置身电影《詹天佑》京张铁路隧道施工场景当中。

施工中,技术团队采取“岩变我变”的动态方案,采取“勤勘测、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的安全措施,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作为突破口,通过运用水平钻、地质雷达、TSP多种地质预报等先进技术手段综合预报指导施工,成功穿越了断裂带、强富水段落及挤压性软弱围岩大变形地段,把原来笨拙的仰拱台车改良成了配备高效实用的新型行走装置、成型模板和钢边止水带安装设备且灵活的钢铁巨人,采用“定型”模板,可整体进行移动,安装过程最多需要两个小时,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保上隧道全长8.73公里,分进口、出口、横洞3个工区施工,是云桂高铁整条线路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也是隧道工人一听便摇头的“烂洞子”。

“这是个会变形的隧道”,一位参与技术攻关的某位资深专家也感叹,“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复杂的隧道。”

保上隧道难度大在“溶洞多”和“地质差”,呈串珠状一个接一个,施工中,一年挖到了7个溶洞,灰岩硅质岩泥岩交替出现,多为断层破碎段 、四级和五级危岩等。掘进过程中,眼前突然出现的大溶洞深不见底,扔个石子半天听不到声响,手电筒光线照不到尽头。其中最大的溶洞长度为260米,深度54米至97米,呈上小下大的梨形,溶洞总容积20万立方米。为了应对大体量的岩溶水,施工人员租赁了相邻标段所有闲置的抽水设备,组织了180人的抢险突击队,队员们划着皮艇,穿着救生衣进洞作业,连续奋战7天,才将水抽完。

前业不可荒废,困难不容逃避。变更涉及方案后,对溶洞采取回填+支护的措施,溶洞下部填平,上部支撑起来,隧道从溶洞的中间穿过去,“洞中修洞”由此而来。过程中,需要回填混凝土7万立方米、土石5.6立方米,加上支护措施,施工总量约为13万立方米。

挑战自我 精益求精

隧道施工刚刚落定,2016年,施工又迎来另一大考验。20天内,云桂铁路红石岩隧道施工项目要完成20公里无砟轨道铺设任务,以保证年底通车目标。

施工也步入高技术要求、高精度定形的关键阶段,迎来了无砟轨道铺设“毫米精度战”。为了保障技术力量,集团公司靠前指挥,公司本级、大西、宝兰、左黎,副总、总监、部长、技术骨干,纷至沓来的人员融入进来,承担起援建云桂的关键岗位。

为保障有序施工,项目成立架子队,实行24小时三班倒作业。在确保精度方面,项目部奉行“精度压倒一切”的硬道理。砼灌注前,道岔须精调到位,灌注后还要复测,以确保相邻轨道板顶面相对高程和平面位置均不超过±0.5毫米。“在进行无砟道岔浇筑的时候,我们在道岔前、中、后部位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了8个精调定位调整器,可在二维空间里进行精确定位,调整精度以0.1毫米计,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这0.1毫米的精度。”

“小细节成就高质量”。无砟道岔施工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抹面,为了让完工的无砟道岔“脸上有光”,项目部对浇注好的道床面进行不同时段的抹面试验。经过反复实验,项目部将抹面压光时间确定为浇注混凝土后3至4个小时之间,这是最合适的“火候”。此后,项目部特地将抹面压光的工序分离出来,选拔了抹面专职人员,组成了道床抹平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对道床进行抹压,抹压出来的道床变得光洁无瑕。

六年时间里,建设者们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刷新国内最高支架现浇施工大吨位箱梁纪录;创造国内四线明洞施工最大跨度纪录;创造二十五局集团最长隧道、最高桥墩及连续梁施工纪录、云桂全线无砟道岔施工最快纪录……六年时间,他们付出汗水、智慧、勇气、青春、家庭……也许他们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他们没有逃避和退缩,甘于奉献,无悔坚守。

2016年12月28日,一列洁白的调试列车疾驰而过,在绿树青山间划过一道优美曲线。随着“白将军”和“红土地”的亲密接触,一条东连广西南宁,西接云南昆明的险境通衢双向开通,5小时通达再也不是神话。

“路通了,明年中秋我儿子就能回来过节了。”淳朴的山民话语中充满着感激和喜悦。这条承载着9400余万云桂百姓期待和梦想的高速铁路,在崇山峻岭间如虹飞架,成为西南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愿把有限而坎坷的生命化作匍匐在祖国大地的一段段铁轨,为中华民族强盛略尽绵薄。”正如电影《詹天佑》的谢幕自白,为这条铁路坚守和付出六年的建设者们,却悄悄收拾行囊,奔赴下一个战场,留给世人一个无名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