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筒“翻身”的一波三折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4-09

2019年12月,福建平海湾碧波荡漾,中交集团一航局“津泰”起重船正起锚前行,这是一航局承建的国内海上风电领域最大直径嵌岩单桩工程福建莆田海上风电施工现场。

项目克服重重困难,2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稳桩平台已经顺利搭设完成,还没来得及庆祝,难题又接踵而至。把外直径为7.9米、长度38米、重量近400吨的一级护筒从运输方驳船起吊至三层楼高的稳桩平台指定位置着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项目经理刘春蹲在现场冥思苦想。目前,国内钢管桩翻桩作业通常采用“钢丝绳+吊耳”的方案,由起重船将钢管桩起吊至合适位置后,再安排专人割除吊耳进行施工作业。而单桩施工过程中,护筒桩壁仅有50毫米,照葫芦画瓢的方案极易造成护筒损坏。

项目总工梁博也是一筹莫展,他边翻看着施工方案边说,“这么大吨位护筒翻桩,国内没有可借鉴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越是困难,越要勇往直前。项目部在施工筹备阶段就成立了专项小组,8次前往南通、厦门等地进行技术交流,13次海上施工一线考察调研,20次现场施工推演,39次会议讨论……

“如果为护筒增加30毫米壁厚,能不能采用咱们熟悉的吊耳起吊方案?”施工交流会上,有着多年海上作业经验的起重工刘现臣向大家提议道,“我觉得使用高强度复合材料捆桩起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在“难啃的硬骨头”面前,大家都比平时健谈,甚至还要“舌战群儒”。

“绝对不行!10毫米壁厚耗费80万元,30毫米壁厚要240万元。”生产副经理赵冬雷立刻打断了会议讨论。护筒表面较为光滑,捆桩起吊过程可能会导致护筒脱落,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如何进行起吊?大家顿时陷入了难解的境遇。

“C型尾钩怎么样?”工程部副部长刘宝春慢吞吞地说,护筒处于水平起吊状态时可以托底,处于垂直状态时,C型尾钩会自动脱落。“这个方案似乎可行,但是能不能保障护筒安全状态受控?”刘春反问道。会议再次陷入了无声的僵局。海上的月夜格外清冷,凌晨两点钟,刘春还在甲板上来回踱步,他在考虑,让护筒翻个身的方案已经确定了,但整个过程得保证万无一失。看着稳桩平台,刘春突然有了主意,“弧形板可以增大C型尾钩与护筒的接触面积,在起吊过程中,应力集中导致护筒刚性破坏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安全状态可控。”

一场起吊攻坚战在海上拉开序幕。2019年12月16日,平海湾洋面风平浪静。“一级护筒安装完成,我们成功了!”已经坚守海上施工一线近半个月的刘宝春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这个以‘钩’代‘耳’的方案真是太棒了,不仅保障了护筒安装进度和安全,还节省了成本。”刘春在返航的交通船上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