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集团:青春有我 那些闪耀的航空之星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5-15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航空人立足岗位、拼搏奉献的奋斗故事。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试飞中心机务大队队长郭佳、航空工业郑飞技能专家牛雪平等大批的航空青年正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为建设航空强国而努力拼搏。

用青春力量为“鲲龙出海”保驾护航

AG600飞机将于今年在海上进行首飞,海上的恶劣环境对飞机来说是一次严苛的挑战。为了让AG600保持最佳状态,如期完成海上首飞任务,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试飞中心机务大队队长郭佳舍小家为大家,同14名保障人员一起顶着疫情、逆风而行,早在3月12日,他就首批进入湖北荆门地区, 进行AG600飞机的定期检查维护工作。

从AG600型号正式总装开始,郭佳就率先带领机务团队参与到飞机的总装工作中。通过近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与实践,飞机的整体结构布局、线束敷设、各系统成品安装位置已牢牢印在他的脑海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AG600正式总装下线不久,郭佳就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务——全机的油量标定及油密实验。在燃油试验标定过程中,设计要求的油量数据需要精确到每一滴。然而, 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油箱口盖的装配原因,3号油箱维护口盖出现漏油,重复拆装必然导致3号油箱之前所有的标定数据作废,并且要求油箱重新标定前其内部不能有任何残留的燃油。

为保证试验精度,郭佳带领机务团队成员爬进了高度易燃的油箱里,用手、海绵和抹布一点点地将每一个隔框、每一滴燃油擦拭干净。尽管戴着防毒面具、穿着防静电服,但高浓度的燃油蒸汽还是渗入到了他的皮肤里,郭佳出现了过敏反应,全身长满了红色的疹子。他咬紧牙关,连续工作了七天七夜,带领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了试验任务。

“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这就是郭佳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他表示,能够完成AG600的海上首飞任务,就是他现在的梦想, 更是他奋斗的动力。

大“牛”成长记:从普通钳工到技能专家

“保证尺寸的情况下,可以再加大(刀具角度),要不然再抛一下光,就剩一点儿了。”在航空工业郑飞的数控加工中心,牛雪平和他的团队正在攻克一项最新技术。这是一个对内腔光滑度要求极高的部件。以前都是人工打磨,现在已经研发出了自动刀具。

从手工打磨到机械操作,这看似简单的改进,凝聚着牛雪平20多年的潜心琢磨。1993年夏天,技校钳工班学生牛雪平第一次进厂实习,跟着师傅切割零部件。为了磨炼他的细心和耐力,半年时间,师傅只给他发两根锯条。牛雪平心里清楚,这貌似苛刻的条件,师傅考察的不仅仅是基本功,还有专业潜力。他把每一个零部件都当成艺术品,一锯一锉都极其认真,确保锯条完好、作品完美。

被分配到当时最先进的加工中心后,他跟着师傅学习零部件打磨。数控机床的自动化,让这个钳工班学生内心澎湃。经历过实习阶段的手工打磨锤炼,19岁的牛雪平从机床编程入手,很快熟练了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经过3年的时间,他自学了17门专业课程,通过潜心钻研,成为了加工中心的技术骨干。

2003年,公司购买了新设备,比传统机床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好,但操作难度非常大。为尽快让新设备转起来,牛雪平随身带着资料,一点一点的钻研,一个按键一个按键的熟悉。驯服新设备的过程,锤炼着牛雪平挑战复杂加工程序的韧劲儿。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革新,对零部件的加工要求也越来越高,改进和创新成为牛雪平新的思考。

几年前,公司有一批大型薄壁关键架体结构件加工任务,但现有的工作台行程短,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牛雪平主动承担了任务,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摸索,通过调整加工刀具的走刀方向、切削参数,终于在原有机床上实现了大型部件加工,产品合格率达100%。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直接应用到系列设备系列产品上,每年为国家节约资金上千万元。

2014年,牛雪平被聘为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同年,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出多名技能专家。2017年,“牛雪平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牛雪平个人完成技术创新20余项,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技术成果转化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