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问》到“天问”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7-28

两千多年前的沅湘之地,被流放庙堂之外的屈原,彷徨山泽,忧心愁悴,仰天叹息。他将满腹忧思化作置问于天,“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千古名篇——《天问》就此诞生。

多年后的2020年4月24日,互联网上关于“天问”一词的搜索量陡增。这一天,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

作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也同时公布。

一首两千多年前的长诗,为何会成为中国人首次行星探测任务的名字?

从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到今日中国航天人探索火星,是什么穿越时空将我们相连?

……

史啸 摄

天问之问是真理之问,是人类对未知保有的永恒炽热的探索激情。漫漫征途,中华民族一直在坚定执着地追求真理。

火星,古称“荧惑”,主凶兆。漫长的岁月里,无论东方、西方,都将这颗红色星球,与血腥、灾难、死亡联系在一起,唯恐避之不及。谁能想到,随着观测手段和航天技术的进步,这颗“至凶”之星,如今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人类探索未来的希望之星。

火星探测在技术上并不容易,曾经一直是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的专属领域。从1961年到今年7月初,人类已经实施火星探测活动44次,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仅有24次,能够着陆火星并成功开展探测任务的仅为个位数。一个个价值不菲的航天器,已在浩瀚的宇宙中变成永恒,恍若闪烁着文明和智慧之光的灿烂星火,吸引着无数后辈追随。

如今,在这一世界顶尖科技探索项目中,有了中国人的加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传颂千年的诗句,表达了中华民族上下求索、不断超越的行为自觉。纵使最近的地火距离也要5500万公里,但是对人类来说,火星依然是这个星系里无可取代的邻居。

我们渴望相知,渴望了解,中国人渴望用自己的双眼,领略这个“红色星球”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文学的激情与想象,更是科技的执着与浪漫。

也许,2020年给了我们一段最为焦虑的时光,有的人担忧、有的人恐慌。可我们从步履坚定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看到了人类的勇气和坚毅。

新火箭、新飞船;新领域,新探索……越艰难,越向前。

给岁月以文明,将天涯变咫尺,这是每一个中国航天人的使命,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景。

王磊 摄

天问之问是信念之问,勇敢突破、穷究宇宙、上下求索,中国航天一直在脚踏实地地追问答案。

中国人自古不乏仰望星空的勇气与浪漫。两千年前的屈原曾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他在问一切的起源,阴阳相合,宇宙从何而来?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沈括……无数的中国古代先贤都曾经仰望宇宙,探求究竟。明代万户飞天,更是创造了人类第一次摆脱地心引力的勇敢尝试,身殒而志存。

前仆后继,吾道不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简陋的老五院礼堂,一百多名从未见过现代火箭的大学生要干一番大事业。窗外是刚刚医好战争创伤、工业基础薄弱的祖国,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显然甚是艰难。但是,艰难困苦从不会让我们低头。

于是,我们有了长征火箭、有了神舟飞船、有了嫦娥、有了北斗……如今,我们的目光投向了火星。漫漫飞行7个月,茫茫太空有太多艰险和未知。此前没有任何国家能在首次火星任务中一气呵成“绕”“落”“巡”的“三合一”壮举。

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中所强调的,“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中国航天人把跨越的标杆定得如此之高,这是何等的信念与气魄!背后又是多少人多少年多少个日夜的求索与累积。

王磊 摄

天问之问是爱国之问,此生无悔入华夏,国富民强,中国航天人的底色永远是爱国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赋予我们的主题和使命,从摆脱一穷二白、摆脱屈辱被动,变为了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航天强国。

屈原自沉汨罗,带着无尽的绝望和遗憾,《天问》纵然是旷世名篇,那也是楚国衰败的挽歌。

如今,我们再度提起屈原的《天问》,却充满着豪迈和激情,因为我们所在的是强大的中国。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们说:“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在种花家。”

不同的语句,展示着同样的热忱。

生在一个可以仰望星空的时代,生在一个可以以星辰大海为抱负的时代,我们何其有幸。

崔岳豪 摄

从屈原到火星,爱国情怀绵延千年。

从《天问》到“天问”,漫长的求索终将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