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芦笋”正拔节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8-05

在山西,此时的汾西县勍香村已是“遍地芦笋皆真金”的美景。厂外,勍香村村民侯海山正将刚刚收割的一捆捆绿油油的芦笋秸秆运过来。厂内,机器轰鸣,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七局驻村扶贫队员兼分管技术的厂长朱忠东正带领工人忙着加工芦笋。

自6月份以来,从勍香村芦笋基地收割的16吨芦笋秸秆,经过冻干、植物提取、低温烘干等一道道工序后,已有600多公斤“纯有机芦笋粉”新鲜出炉。

收割第一茬芦笋

“按照现在每斤1.25元的收购价,每亩地纯利润就达5000余元,加上在家门口拉运芦笋,每天还有120元的零工收入,种1亩芦笋相当于种了5亩玉米。”收获的喜悦,让侯海山信心满满。

在芦笋产业的带动下,勍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零增加到55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0元。“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这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中铁十七局的帮助,现在村民的干劲特别足。”勍香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星感慨万千。

回想起刚启动芦笋产业时,刘红星说:“最初村民都不相信芦笋能带他们走上致富路。他们主要有三怕:怕不会种、怕卖不出去、怕收益无法保障。这些问题,中铁十七局的驻村扶贫队帮忙一一解决了。”

调研芦笋产业项目(赵桂军 摄)

这还要从2018年5月说起。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山西省委驻村扶贫政策号召,中铁十七局派出6名扶贫队员来到汾西县勍香村,帮助村民致富。

汾西县是国家级定点扶贫开发县,地处吕梁山脉,千年古村勍香村就建在山梁上,因交通闭塞、自然环境差而致贫。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铁十七局扶贫队员们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2018年11月,驻村扶贫队与村委会在前期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启动芦笋种植示范项目。为解开村民的思想“疙瘩”,扶贫队员深入村民家中,广泛宣传发展芦笋经济的广阔前景,动员村干部带领大家种植芦笋。

可是,走什么模式?怎么管理?扶贫队队长赵峰暗下决心:要把中铁十七局的先进管理理念带到村里,以产业管长远,带领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定期召开扶贫座谈会(赵桂军 摄)

精准扶贫、变扶贫为致富,一项项好政策相继落地。2019年,扶贫队先后筹集到500余万元,通过专业合作社把种植户全部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让种植户不再“单打独斗”,集中种植了950亩芦笋,并定期邀请专家为村民提供技术帮助,借助技术优势,先后攻克了多年不遇的旱灾、虫灾和倒春寒,芦笋成活率达98%以上。仅赵峰在种植芦笋方面就获得2项国家专利。

科学种植只是第一步,还要帮村民拓市场、建产业链。2020年5月,芦笋第一茬收割开始。扶贫队针对芦笋的不同用途,联系了4家芦笋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并与当地制药厂、佛教协会签订了60吨的销售合同,以此建立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芦笋产业链,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产业分红等多种形式获得收益。

“今年芦笋的收获初步达到预期,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芦笋市场价格低迷,但是由于我们采用环保、有机的种植技术,销量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赵峰颇为自豪地说。

目前,勍香村芦笋产业已辐射到周边的临汾市隰县,并争取到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指标。扶贫队还打算以芦笋示范园区建设为核心,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基地。

千年古村的嬗变,让人惊喜。236个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村民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升级到摩托车、面包车,住房也从狭窄的老平房搬进敞亮的新楼房。村中道路、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焕然一新,村民活动有了小舞台,具有当地特色的《勍川之声》成为了勍香村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