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建设打造“最强大脑”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08-21

在美丽的绿城郑州,一座形如月光宝盒、闪烁蓝色光彩的单体建筑拔地而起。这座集科技、智慧、颜值于一身的工程,是中建集团的建设者为超级计算机系统建的新家。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项目是“十三五”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是全国第7家批复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该中心着力建设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装置,打造高端信息人才培养的策源地。

“蝴蝶穿花”提效率

项目共分为A区设备楼、B区办公楼两部分。其中,A区建筑面积9135平方米,地上五层是钢框架结构,地下一层为配套机房,合同工期只有200天。除去扬尘治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停工影响,主体结构和精装修工期仅有160天。

“我们进场之后,以工期为纲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穿插施工、技术创新、采用新材料等方式,争取每道工序都能节省时间,高效推进项目履约,保证业主满意。”项目负责人龙明说,“正常情况都是从下到上依次施工,我们这个项目却是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全面开花,地下室穿插、主体穿插、机电穿插等工艺在项目上都有应用。”

在施工正式开展前,项目充分发挥总包管理优势,对关键线路、工序做法及结构施工进行梳理,准确预判影响工期的诸多风险。技术、生产部门多次研讨论证,制定了可行的穿插施工方案,实现了主体结构、二次结构、装饰装修同步开展,化解了项目进度风险。

“盒子里面”搞工程

除了工期紧张,最让现场施工人员感觉到头疼的就是场地问题了。“施工场地特别狭小,就像是在一个非常小的盒子里面开后八轮货车,一身武功施展不开啊!”项目生产经理郭自龙说。

项目身处科研机构、市政道路、小区的“包围圈”之内,可利用施工场地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还不到一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要完成材料堆放、塔吊安装等各项工作。

A区室内回填体积有1800立方米,由于场地受限,大型设备进不去,小型设备效率低。项目积极与业主进行沟通,用泡沫混凝土代替素土。这样一来,回填施工不仅符合扬尘管控的要求,还使砌墙、抹灰、批白等工序具备了穿插施工的条件。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采取三班倒模式连续作战,仅此一项就节约了工期30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物资足量供应与场地狭小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粮草”的准备。项目坚持“一盘棋”运作,生产、物资等部门紧密对接,按照“保证供应,略有结余;高速周转,节约成本”原则制定供应计划,有效防止了采购安排不及时、发货信息不共享、需求计划不清晰等问题,做到了所需材料集中进场,周转材料集中退场,节约了空间。

“兵棋推演”优设计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积极运用BIM、VR技术,自主研发项目运维平台,实现了对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的模拟推演,为优化设计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原设计方案管线排布考虑不够全面,如果照图施工,走廊净空高度只有1.9米,达不到2.4米以上的使用要求。”技术总工王宏磊说,“我们通过三维建模,对管线排布进行了调整,避免了后期返工。”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项目BIM小组通过建立模型,对数据化、信息化模型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实现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节点、安全、质量要求,充分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先后提出优化施工设计方案165项,在保证工程如期推进、提升工程观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端电子设备、精密仪器对空气中的湿度、粉尘浓度、静电等要求非常苛刻。项目进入到运维阶段后,BIM技术能够继续为业主进行服务,自动对机房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坐在办公室就能通过PC端、VR端了解情况。

“绿色建造”增品味

建设过程中,项目积极引入绿色建造理念,不断提升工程品位。管理团队放弃了传统的实体样板引路方式,采用VR虚拟质量样板进行技术交底,有效减少了建筑垃圾。同时,通过建立模型、虚拟拼装以及对构配件进行编号等措施,使劳务工人对施工流程、施工标准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保证了工程建设高效开展。

项目配置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使自然雨水通过弃流及收集,进入模块蓄水池进行净化系统反冲洗、净化杀菌,存于清水池,作为绿化及浇洒的补充水源,雨水利用率可超过75%。

A区“硅立方”中央空调循环系统,对计算机主机房余热进行回收,用于替代传统市政一次热力供暖,为超算中心B区办公楼及郑大药物研究院供暖。楼顶的“绿色”屋面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采用透水铺装,让绿地充分“沉下去”不再发热,实现了小规模的“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