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涞源 共赴冬奥冰雪之约

文章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13

2015年7月31日17时57分,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宣布北京以44票比40票战胜阿拉木图,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举国欢庆。

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也是继1952年挪威的奥斯陆之后时隔70年后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

涞源,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取涞水源头之意,距离北京160公里。2019年12月,高山跳台滑雪国家训练科研基地落户涞源,让这个四季温凉,风景优美的小县城,正式搭上冬奥会列车。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技基地效果图

该项目是国家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重点设施建设项目,项目落成后将为助力国家奥运健儿在北京冬奥会上摘金夺银、取得更好成绩做好品质服务。而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六局集团作为参建者,注定在燕赵大地书写一段冰雪传奇。

化信任为责任 变压力为动力

在世界体坛,不少运动训练基地培养出了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的名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涞源高山滑雪跳台训练科研基地项目,正是为更好地备战北京冬奥会,倾力打造的三个国家级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之一。

基地规划占地51.8公顷,计划分三期建设,建设期2-3年,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跳台滑雪场馆群。其中一期投资4亿元,工期1年,包含“22111”工程,即2个跳台、2条道路、1条索道、1个风洞、1个20万立方米蓄水池。围绕2条赛道,还将建设裁判塔、山体工程、山体支护、缆车系统、造雪系统,以及包括场地道路工程、给水、雨水、电力等在内的配套市政工程。风洞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别最高、国内唯一的高科技水平训练风洞。

值得自豪的是,整个项目设计、施工全部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科技基地蓄水池实景

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铁建、基建狂魔的一员,高铁客专、深水桥梁、轨道地铁信手拈来,但面对这个未知领域,项目团队却有点不知所措。没案例可参照、没经验可借鉴,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除了零经验、大空白的技术短板,还必须要面对捉襟见肘的工期压力。

“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误不起!”这条悬挂在项目部驻地的标语,格外醒目。

“把这样光荣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咬紧牙关,用行动证明实力!铁道兵的队伍走到哪里都是一面旗帜!”项目负责人张拥法说道。

2019年12月17日中标后,项目管理团队成员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机会,跑步进场,仅用15天即完成了驻地、现场的临建工程,为迅速展开大干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以运动员为中心”这是北京申报2022年冬奥会的核心理念之一。

“不能让国家队运动员因工期滞后,冒着疫情风险到国外训练。一想到这些,便浑身充满力量。疫情要战,工作要干,抓住重点,统筹兼顾,铁道兵前无险阻!”项目党支部书记籍春雷动情地说。

项目部超前谋划、果断决策,通过配齐防疫物资、联系检测机构、调用当地劳务设备、采取包车进场等方式,为全面复工复产创造条件。2月8日,项目管理团队、劳务人员全部返岗;2月11日项目全面施工,成为保定市首个全面复工复产项目。

从“零经验”到创新驱动的“领跑者”

涞源滑雪跳台同崇礼滑雪跳台“雪如意”本质相同,均由助滑道、着陆坡、停止区三部分组成。运动员脚着特制滑雪板,沿着跳台的倾斜助滑道下滑。借助速度和弹跳力,使身体跃入空中,使整个身体在空中飞行约4-5秒钟后,落在着陆坡上。

“基地建造的初衷,就是让国家队更熟悉‘雪如意’赛道,助力国家跳台滑雪队备战北京冬奥会”。项目总工程师徐国正说道。

为此,基地建设过程中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雪如意”设计负责人张利主持赛道设计,结合这里独特的山体条件,最终让“雪如意”的两条赛道按照1:1的比例在此重现。

一个用于竞技赛场,一个用于训练场,看似区别不大。

但对建设者而言,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崇礼“雪如意”滑道跳台着陆坡采用的是钢混结构施工,悬浮于空中,而涞源滑雪跳台采用的是土方填筑施工。

这不仅是国内首例,也是世界首例。

即将建成的涞源国家跳台滑雪科研基地跳台及赛道实景

着陆坡采取土方填筑模式,既是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一次创新实践。不仅缩短了建设工期,还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并可充分依托山体原貌施工,避免对山体的大面积开挖。

土方填筑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难题。土方填筑相比钢架构拼装,硬度要差一些,且受地震、水土流失等外力影响因素会更多一些。如何保证着陆坡的稳定性呢?

项目团队会同清华大学设计院反复研讨,最终敲定施工方案。以分层填筑土方分层压实并配合锚杆注浆、格构梁骨架、坡面砼方式施工,同时增加新型变截面锚杆加固与智能监测及预警系统,随时掌握土体稳定性情况。

该方案不仅有效加固了土体,保证土方填筑的稳定性,达到设计的沉降要求,采用的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也得到了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一致认可。

这也是国内乃至世界首次,将高铁施工技术应用于高山滑雪跳台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同北方工业大学开展系列科研合作,探索跳台大坡度超高填方及智能预警系统施工技术应用及推广,日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而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施工现场山势高,坡度大,跳台成型后是近40度的斜坡。没有施工平台,别说大型机械设备,人爬上去都非常危险,如何进行填筑施工又成了一道难题。

“山势陡峭,机械设备犹如戴上了紧箍咒,根本施展不开手脚。如果在山体大面积开挖修筑直通每个工作面的施工道路,不仅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关键的是时间不允许!”现场技术主管于全说道。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拼。背负着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使命,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漂亮。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再次组织技术攻关,白天跑设计院、勘测施工现场,晚上研究图纸钻研方案,通宵达旦却激情满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中,项目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Z”字形方案,得到设计单位的高度认可。即以滑雪跳台施工区域为中心,在原山体面破碎开挖“Z”字形施工道路,有效解决了车辆爬行仰角坡度过大问题,同时巧用对跳台基础工作面进行二次修整的契机,将工作面作为着陆坡施工的机械设备作业台阶,由挖掘机由上至下逐级传递填料,再由下至上逐级填筑。通过“Z”字形方案,填筑施工一次成型,还比原计划工期提前了15天。

这是一场用“时间换空间”的经典战役,驻地政府形象地称它为“迂回道路”,由衷感叹铁军就是铁军,懂得迂回、能打胜仗!

“硬核”风洞试验室 尽显施工组织艺术

风洞试验室,是以人工方式产生并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

目前,利用风洞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测试方法,已被冰雪运动强国广泛采用,成为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水平风洞实验室,建成后将是国家首个供跳台滑雪运动员使用的训练专用实验室,能够以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跳台滑雪训练方法——风洞测试,帮助运动员更快、更精准地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水平风洞试验室效果图

风洞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152平方米,由试验段和配楼两部分组成,试验段层高17米,水平方向分水平试验段、起跳试验段及飞跃试验段三部分,垂直方向设置4个观察休息平台。配楼建筑2层,一层高4.5米、二层高3米,包含了风洞控制室、数据分析室、实验准备室等功能空间。

外表看来,风洞实验室同其他建筑物并无区别,一栋正正方方的三层楼高建筑物,仅侧面多出了一条伸出的巨大圆形钢质管道。但实验室内部施工的场面,却是热浪滔天。

在这座高17米、长40米、宽21米的建筑空间内,涉及土建施工、水暖管道铺设、机电安装、钢结构拼装、设备调试等多个环节交叉作业。材料堆放空间不足,机械设备作业幅度受限,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卡脖子工程!

建设中的水平风洞实验室实景

“工程的好坏取决于施工组织管理水平,风洞实验室的成败取决于工序衔接效率。面对这个国家级交钥匙工程,我们必须学会用十个手指头弹钢琴!”项目负责人张拥法感慨道。

项目团队确定了先建筑、后安装,先外、后内的施工顺序,采用平行作业、流水作业和交叉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施工。每天组织召开风洞施工工序协调会,严格划分平行作业区域,逐项排除交叉施工制约因素,将节点精确卡控到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

“报告,风洞基础施工完毕!”

“报告,风洞洞体正在拼接安装!”

“报告,8天可以完成钢结构施工!”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迎接了数不清的国内考察团队和一批外国专家考察团队,看着初见雏形的两条赛道和风洞实验室,都忍不住对参建者竖起大拇指。

2020年8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苟仲文局长一行赴河北涞源,实地调研检查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建设情况,表示该项目有别于一般的体育场馆,施工难度高、工程量大,从确定施工到现在仅一年时间,能取得目前的建设成果令人振奋,并号召国家队各支运动员要学习央企铁军的这种精神和干劲。

一锤定音!在这场“夹缝中赛跑”的征途中,项目团队用汗水、凭实力、靠业绩收获点赞无数,好评不断,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如今,北京冬奥会的步伐日益临近,浪漫的“冰雪之约”已近在咫尺。虽然涞源国家高山滑雪跳台训练基地工程已渐入尾声,但中国铁建为国家体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凯歌而行的铿锵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