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八〇三——在逆风中抓住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3-01

车子向前行驶着。和三个小时前一样,窗外只有茫茫戈壁和一条由宽变窄直插天际的公路。景色如此单调,视线寻不到焦点,开始了无意识的游离。大自然像一名缺乏想象力的画师,只在这里涂抹了些雷同的色彩。随行的人裹紧了身上的衣服,此时已是2017年的冬季,游荡在夜色里的风开始变得凛冽起来。

这是中国西北版图上的一块神秘禁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戈壁腹地”是百度百科对其地理位置的唯一注解;这也是共和国航天和核事业的澎湃动力之源,历经六十载不忘初心,光荣与梦想的印记在这里依然清晰如昨……这里就是甘肃大唐八〇三热力发电有限公司。

新建成的八〇三发电公司全景

距离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800多公里,距离职工主生活区200多公里,如果将这广袤无垠的戈壁看作是凝固的大海,那么“八〇三”就是一座耸立于海面之上、漂离于大陆板块之外的孤岛了。风沙大、海拔高、蒸发强,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然而这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若要与如今的甘肃发电市场比起来,便算不得有多严酷了。

“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甘肃省用电需求持续下滑”“火电机组发电量固有份额被新能源迅速抢占”“风电、光电消纳问题凸显,限电现象严重”“公用火电机组利用小时创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值”……

然而与这凶险严酷的困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〇三”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战绩。

从“打破中国大唐乃至全国空冷机组的最低造价纪录”到“完成总装机容量从10万机组到66万机组的华丽蜕变”。从“取得利用小时数位列甘肃所有火电机组第一”再到“甘肃唯一盈利的火电企业”。“八〇三”披荆斩棘、一路凯歌。

在这片干燥贫瘠的河西走廊腹地,在这块百度、淘宝无法触及的荒凉僻壤,有一颗叫做“八〇三”的戈壁明珠,有一群执着顽强的火电人。从肩负共和国神圣使命,到66万机组的涅槃重生;从扎根西北奉献青春,到挣脱困局砥砺前行。开拓与坚守,信念与孤独,困惑与苦涩,跌宕与感动,在这里交错上演。

他们的故事应该有人去讲述、也值得人们去倾听……

众志成城  我们簇拥在一起

从总装机容量十万机组到六十六万机组,从51年前的半自动化电厂到如今的现代化电厂,八〇三实现了企业的蜕变

“提质增效的道路在八〇三走得格外顺畅,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这里的干部职工,因为他们知道,惟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的美好前程,惟有簇拥在一起,才能照亮大唐的未来。我觉得,这些最可爱的职工就是我们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企业管理提升的最关键——人和。”谈到企业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八〇三发电公司总经理许多珠感慨颇多,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这一段动情的话语。

历史,总是在艰辛步履的行程中留下光辉宝贵的印迹。1958年,承担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的核军工基地四〇四厂正式组建,与此同时,历史也将光荣的使命赋予了八〇三人:为基地提供电能和热能。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1966年八〇三发电厂首台机组投产发电,1970年四炉三机全部投运,装机达到8.5万千瓦,2005年新建五万千瓦四号机组投运,总装机跃至13.5万千瓦,2008年12月,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八〇三电厂主动关停了2号机组。2002年底,国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推行,八〇三发电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划转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管理。

根据“满足国防建设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战略核基地”的需要和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产业政策的要求,与核伴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八〇三发电厂于2017年5月10日退出了历史舞台。

50多年来,电厂在一穷二白中诞生,在市场风雨中磨砺,在精神积淀中成长,为祖国的核军工事业、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电热支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八〇三人在这篇荒凉的土地上紧紧簇拥在一起,就像汪洋大海中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共同为戈壁深处的红色电厂注入生命之源。

全程管控   精品工程的生动诠释

该公司在基建期做好精品工程宣贯,做实精品工程文化策划,凝聚起全员勇争第一铸精品的行为自觉与责任担当

作为八〇三发电厂的后继者,甘肃大唐八〇三热力发电有限公司2台33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于2015年5月16日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在Ι类严寒地区这样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两年来,八〇三人如戈壁红柳般践行着“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精神,把“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核心理念深深融入精品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仅仅用了20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双机双投,较中国大唐原定投产计划提前了近半年,创造了令人自豪的“八〇三速度”。

当询问起工程造价时,原计划部主任杨春不无得意地说道:“别人都说我们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我们在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工程实际造价较预算节约了近2.7个亿,还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我们打破了集团公司乃至全国三十万空冷机组的最低造价纪录。”

这一破纪录的成果背后,是八〇三人几多艰辛的奔波和焚膏继晷的持续优化。从2012年项目前期开始,八〇三的项目建设者就以降低造价、优化系统配置、提高机组技术性能指标为核心,先后完成设计优化41项,实现了优化超临界机组主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参数,空气预热器、脱硝装置、送风机、一次风机、引风机、给水泵等主要辅机单列配置、集控楼与热网首站合并等十项创新示范亮点,使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攀升,造价指标持续降低。

在工程建设中,八〇三人深信,唯有设备质量水平达到精品,企业才有生存的根,也才能重新挺起八〇三人的脊梁。为此,早在工程建设之初,八〇三人便远赴各生产制造厂家,持续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调研,建立“问题清单”的管控方式,将工程技术监控超前落实到设备制造厂家,技术监督人员全过程参与对制造厂商的设备监造工作,确保设备在“出生”时的先天优势。同时,八〇三人自主编制了细部工艺图集,并按照《集团公司火电工程施工典型工艺标准》进行监督、控制、验收、评价,在施工过程中配备核子密度仪、全方位电子监控设备、无损探伤设备、内窥镜等,持续开展样板引路,看板管理,真正打造质量优的工程。

当记者希望中国大唐2016年度十佳共产党员、原工程部主任王殿元用一句话总结八〇三的精品工程时,他这样回答道:“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内在质量的全角度掌控。”

的确,在八〇三的几天里,记者听到了许许多多八〇三人自豪地说:我们日夜兼程,工期正点率100%,管控到位,投资完成率100%;我们实现了投产后在带额定工业供热负荷情况下煤耗实现294克/千瓦时的效益指标;我们实现了厂用带电、锅炉水压、汽机扣缸、锅炉点火吹管、整套启动并网和168小时试运“六个一次成功”;我们创建了集团公司连续两年的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我们新机组的环保排放达到并低于国家超低排放要求。

“凤凰涅槃的过程虽如烈火焚身般痛苦,但却是八〇三人走向重生的唯一路途”,八〇三发电公司党委书记李鸿进这般讲,从10万机组到66万机组,从自动化程度几乎为0的电厂到现代化电企,如果说一定要给精品工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工期短、造价低、质量优、效益好”就是最好的诠释。

独树一帜  是效益更是生死

设备管理人员用点检仪扫描启备变标识牌二维码,对设备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点检,全力增发电量

“甘肃电力市场可以用生死存亡,命悬一线来形容”,2017年,记者从大数据平台上看到,甘肃省全社会用电量需求仅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不到,冬季供暖期刚过,公用火电机组就出现了罕见、大范围、长时间的轮停,加之电网外送通道的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清洁能源只能在甘肃省内自主消纳,火电、风电年利用小时持续触底,有限市场下的大用户直购电竞争越发激烈。

这对刚刚投产就要加入如此残酷市场环境中的八〇三来说简直是生与死的抉择。如果没有电量,刚刚投产的项目就要闲置在此,精品工程的一切努力便都是徒劳。电量,是生命线,是效益,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2016年下半年,在甘肃公司总经理李江海的亲自协调和安排下,借助新华社等媒体力量,得到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和省委领导大力协调,打通了八〇三求生存、谋发展的第一道关卡。2017年初,春节的喜庆气息仍未散去,八〇三人就心急如焚地投入到争发电量工作中。该公司成立了新机生产运营协调保障工作组,下设政府协调组、交易中心联系组、调度中心管理组、生产保障组四个小组,紧紧把握保障核军工生产供热这一核心命题,通过电量管理的硬对标、硬管控、硬考核,确保电量管理的每一环节、每一细节、每一岗位、每一角色不出现空白和盲区。

“智慧营销”是八〇三人抓牢电量生命线的又一法宝,他们坚持度电必争、千瓦不让,确保基数电,拓宽直购电,全方位寻找增加机组利用小时数的突破口,充实全年电量计划总盘,把以热定电的机组优势发挥到极致。

“面对甘肃新能源过度富余的现实环境,八〇三想要发得出电,就更多的需要天时”,这是该公司计划部兼市场部主任提到争发电量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为此,八〇三建立了一整套的气候实时监测机制,在无风天气和日照不足的阴天盯紧调度要负荷,针对甘肃省夜间光伏发电的特点,把提高夜间机组负荷作为又一突破口,有时间调度员都会笑着调侃我们比天气预报还准时”。

正是在这样“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下,八〇三发电公司从“坐着发电”向“跑着发电”转变,把握每一次提高机组负荷率的机会,做到盯在前、争在先、发得多,时时研究电力市场新常态、新政策,以争发“有效益的电”为立足点,全力以赴争取基础电、约束电、外送电,实现电量效益最大化目标。同时,电量营销实施“客户经理制”,全面开展用户调查,建立客户档案,建设客户服务平台,维护持续、稳定、优质的客户关系。截至到12月21日,八〇三发电公司的利用小时数位列甘肃所有火电机组第一,也成为甘肃省唯一一家盈利的火电企业,实现了精品工程即投产、即盈利的最终目标。

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八〇三利用小时数位列甘肃所有火电机组第一的喜人成绩,而成为甘肃省唯一盈利的火电企业更是让八〇三人信心倍增。

“坐在通勤车上,当经过高速路收费口时,远处,看见烟囱冒着细细的白烟,心里很踏实,是企业的盈利带给了八〇三人久违的自豪感”,检修部一位老师傅如是说道。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为八〇三注入了新的活力。临走时,许多珠握着记者的手说:“希望你过几年还能再来这里看看,到那时,八〇三人憧憬的标杆电厂、金牌机组应该已经实现了,这是我们的自豪,也是我们的信心。”

后记:夜深了,八〇三的每个人还在守望戈壁,守土担责,驻守家园。望着远处升压站中的点点灯光,我们知道,这光微而不弱,却足以充塞天地,烛照戈壁。

回首这个企业的过往,他们追不上时光的脚步,艰苦与磨难也总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谁也没有准备好的锦囊去面对未知的挑战。但是,也正是历经时光的冲刷,踏过坎坷与不平的道路,八〇三人老而弥坚,众志成城,从不曾跪倒在困境的脚下。从万众一心的人和,到勇争第一的精品工程,再到生存发展的辉煌战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唐企业在逆风中抓住未来的不息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