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国际专利技术让海上打桩如平地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3-16

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胡布河口附近,一座1320兆瓦级煤电站正在紧张建设中。由于电站对进口煤炭高度依赖,大吨位胡布燃煤电厂码头的建设很快便提上日程,以疏解燃“煤”之急,满足400万附近居民的用电需求。

时间不待人。负责码头桩基施工技术支持的中交二航局武港院技术团队,立马组织精干力量投入到工程建设中。“项目现场位于阿拉伯海外海,又处于季风带,风大浪凶,气候恶劣,常规的打桩设备根本无法正常进行定位施工。 ”项目团队负责人薛志武初到现场,便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为了保障岸桥在风季来临前顺利安装,留给1号泊位的施工期仅剩6个月时间,否则整个电厂将推迟半年运行,项目部也将面临4000万元的罚金损失。因此,为加快施工进度,外海防波堤需要和桩基同步施工。

“强攻不成,咱们可以智取! ”技术员王民军的一句话让大家计上心来。外海桩基施工,打桩平台的顺利运用是重中之重,平台上的施工效率越高,海洋带来的风险与威胁则降得越低。面对恶劣的海况,技术团队将陆上施工常见的步履式顶推技术嫁接到平台上,以最大限度减弱海上涌浪的影响。就这样,提档升级后的全液压智能化打桩平台“2 . 0版”正式上岗。

支撑在12根18米长的钢护筒之上的打桩平台,依靠步履式顶推设备向前行走,稳立于平台上的履带吊,挥动打桩机,直探海底。为保障精度,平台行走过程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通过平台上近百个传感器将信息汇入“大脑” ——中心控制系统,随时控制16台设备、 80个千斤顶调整平台位置和姿态,实现了快速定位、多向平移、高精度、强适应性、高工效的自动化施工。

然而,恶劣的地质条件还是给打桩进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首桩打下不到1米,钻头便在坚硬岩石的“摧残”下卷口变形,无法到达泥浆层,完成钻孔。“护筒打不下去,平台就不能前移,整个项目将陷入停滞。 ”大家一时陷入焦急之中。

“一个钻头孤军深入,承载的阻力过大,不妨试试‘前后夹击’ 。 ”薛志武通过分析研判,大胆提出了“前部护筒跟进+后部钻孔浇注”的创新方案,即前端护筒在打桩过程中同时进行钻孔,用坚硬的钻头绞碎岩层,确保护筒顺利打入,与此同时,平台后端钻孔对桩体进行浇注的施工方式。

方案形成后,项目团队便着手进行缜密的建模分析。此种方案的施工过程中,护筒需要承载整个平台600多吨的重量和旋挖钻巨大的扭矩,结构的稳定性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技术人员对近百次的模拟计算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对设备参数进行微调,最终确保了方案的安全可靠,并成功投入实践。

通过智能化一体式施工装备的运用和可靠的技术方案,打桩作业成功克服了狂风巨浪的严酷海况,化解了潜在的风险。伴随着3天1排稳定有序的高效施工, 1号泊位桩基顺利完工, 4个半月的施工任务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三分之一的工期被节省了下来。

中交二航局武港院研发的智能化打桩平台,自首次应用于以色列阿什杜德港Q 28码头施工以来,便充分显现出其在外海桩基施工的优势,做到了外海施工“陆地化” ,对外海施工的成本节省和工效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一次次技术提升,给予该设备的科研成果已获得首个国际专利认证,并获二航局专利金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