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巡礼:创新进取 奋发有为 开创新时代通航运营产业发展新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8-21

2017年12月24日,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

西锐SR2X飞机生产线

航空工业通飞研发的“领世”AG300飞机

爱飞客俱乐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

航空工业通飞办公大楼

1951年5月22日,应广州市政府的要求,民航广州管理处派出一架C-46型飞机,连续两天在广州市上空执行了41架次的灭蚊蝇飞行任务,揭开了新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历史的新篇章。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监测、科学试验、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在世界上,通用飞机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通用飞机33.6万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通用航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过去实行严格的空管制度,导致了我国在通用航空领域发展缓慢,相对于改革开放后每年20%高速发展的运输航空而言,中国的通用航空几乎陷入了停滞徘徊的境地。尽管如此,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通用航空业在逆境中艰难前行,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飞行小时年均增长7.6%,特别是随着200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的正式实施,以及2009年底国家民航局针对通用航空出台的《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措施》,中国的天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依托市场 自主开发中国通用飞机研制迈出艰难而关键的一步

对于从事航空产品开发研制的有志之士而言,广袤深邃的天空既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追求的领域,更是一座有待开发创造价值的金矿。当然,闯天空与闯变幻莫测的市场一样,绝不会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只有具备超前的意识、宏大的气魄、过硬的实力才能驰骋蓝天、搏击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用航空制造企业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通用飞机型号,促进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通用飞机研制起步阶段

中国的通用航空产业起步于50年代。1957年12月13日,第一架国产运5飞机首飞成功。这是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种运输机,也是用途广泛的通用飞机。运5飞机在航空工业洪都生产了728架后,1970年5月转至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以下简称石飞),今航空工业通飞华北公司生产,1985年后研制了运5B飞机。截至目前,国产运5系列飞机已经累计生产1000多架,成为我国生产批量最大、生产时间最长、飞行作业时间最多的通用航空机种,被誉为“一代神机”。

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通用飞机研制探索阶段

1976年4月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水轰5试飞成功,并装备海军,担负巡逻海疆、训练部队的任务。1986年《解放军报》发布头版头条新闻,称“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填补我国飞机制造业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后,航空工业特飞所主动请缨将水轰5成功改装为灭火飞机,参加了青岛黄岛油库灭火战斗。

1984年,特飞所与新疆农牧业厅签订联合研制超型农用飞机的合同,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用于草原戈壁灭虫、灭鼠、可飞播造林的我国第一代超轻型农用飞机――A1。同一时期,航空工业洪都全面按照中国民航适航条例CCAR-23部研发了新一代农林专用飞机——N5(又称农5)。N5A飞机于1989年12月首飞成功,改进后的N5B于2008年6月首飞成功。

尽管这个阶段,我国通用飞机研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也有过不少教训,这些飞机也都没能再现运5飞机的传奇,未能真正走向商业成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国家定点的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的设计研究机构——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一飞院”)就曾进行过四座多用途通用型飞机的开发,并已完成了部分发图,却因体制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生产厂家,使设计工作不得不“搁浅”。此外,我国也有航空厂家进行过轻型通用飞机的研制,但都因为技术和工艺的不足而“夭折”了。直到2000年底,石飞向一飞院发出邀请,希望能合作开发一种4~5座的轻型多用途商务机。我国通用飞机研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3月,两家单位在石家庄正式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这也是中国航空产业首次依托市场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合作方又加入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作为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种,“小鹰”500飞机的成功研制非常不易。它不仅是我国首架严格按照中国民航适航条例CCAR-23部进行适航取证的轻型多用途通用飞机,更重要的是其成功研制,打造了中国自己的通用飞机品牌,通过该机的设计研制,中国航空工业者摸索出一条自主运作、自筹资金、强强联合的通用飞机开发研制道路。2003年10月26日,“小鹰”500飞机在石飞机场成功进行了首次升空飞行,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活塞式中、高档私人商务机。

而航空工业哈飞研制的运12系列飞机则是我国首个取得美、英、俄等发达国家型号合格证的国产民机。该机是在运11飞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研制的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于1985年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第一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1986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经过不断改进改型,该机已形成包括Ⅱ型、Ⅳ型、E型和运12F在内的系列化产品。运12系列飞机是我国目前出口数量和出口国家最多、适航水平最高、出口潜力最大的民用飞机,已累计交付200余架,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运营。

期间,航空工业特飞所在A1飞机作为市场“试金石”首秀成功后,又成功改装研制A2C超轻型水上飞机,并于2003年取得型号合格证,2004年取得生产许可证,使A2C飞机成为国内第一款通过民航适航认证的超轻型类水上飞机。2007年6月,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水陆两栖飞机“海鸥”300研制正式批准立项。该机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仅用了短短12个月,创造了国内同类型飞机研制的新纪录,填补了5吨级以下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

2008年至今:通用飞机研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9年底,国家民航局针对通用航空出台了《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措施》;2010年4月,国家民航局又印发了《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措施》;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深化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国家将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制约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障碍将逐步消除。这是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重大里程碑,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大发展。此前早在2008年11月6日,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成立了新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新重组后的航空工业意识到“通航产业是整个航空工业的基础,是培育全民航空意识、推动航空强国的基础”,开始下大力气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而广东省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源地、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的故乡,急切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发展航空工业的热情很高。2009年7月,由航空工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组建的航空工业通飞,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10月底,珠海航展前夕,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一期工程竣工,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在珠三角矗立起来,创造了“通飞速度”;11月5日,航空工业通飞总部近60名员工离开北京,集体搬迁到珠海,成为航空工业直属板块中第一个总部离开北京、到注册地办公的子公司;11月15日,参加完亚运会开幕式的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航空工业通飞考察,勉励通飞员工加快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要取得国外的适航证,把飞机卖到世界各地;11月16日,在第八届珠海航展开幕的当天,时任副总理的张德江又专程到通飞考察。

2012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考察,认真听取了通用飞机设计研发的情况介绍,充分肯定了航空工业发挥技术优势与广东省、珠海市加强合作的思路和做法。“航空系统捷报频传,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生力军。希望在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再创佳绩。”习近平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航空工业通飞广大干部职工。几年来,航空工业通飞以“传播航空文化,实现飞行梦想,引领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使命,立足我国发展通用航空的现实需求,统筹国内外相关资源,以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手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探索一条引领我国通用航空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引进生产等多种途径,获取型号研制所需的国际国内资源,并从中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以提升自身的研发制造能力。一是国际并购,进行技术端、制造端、营销端的整合、消化和学习,实现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协同,先后完成美国Epic公司的资产收购,获得了四款全复合材料轻型公务机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权益,掌握了先进复合材料公务机的研发技术;完成对美国西锐飞机公司的收购,实现了快速进入高端市场,初步形成了国内国际的战略协同。二是引入生产,与国际顶级通用飞机制造企业赛斯纳合作,采取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国际合作生产及研发的方式,在国内组建总装生产线,提升技术和品牌管理水平。三是联合研制,按照相互协作、以干促学、优势互补的原则,探索与法国飞鲸控股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面向全球交通运输市场,开展重载飞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四是自主研发,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吸纳和吸收国外成熟的产品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自主产品,建立营销和服务体系;同时通过与浙江德清等地方政府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等模式,调动多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技术成功和商业成功。

以上四种方式相互补充,构成航空工业通飞的产品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航空工业通飞时,曾经来到国内首款自主研制的高端公务机“领世”AG300飞机样机前,仔细询问了该款飞机的性能,并就该款飞机的国内外市场和飞机发动机、航电配置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AG300飞机是航空工业通飞根据我国通用航空市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外设计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后研发的第一款轻型公务机。该机全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速度快、安全舒适、经济性好等特点,是同类机型中设计时速最快的飞机。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是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研制项目,是航空工业进军这一领域的首个标志性型号,既体现了国家意志,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具有海上救援和森林灭火等广泛用途的特点。而在浮空器领域,航空工业通飞研制生产了观光系留气球、船载系留气球、“金雕”系列飞艇等,形成了成熟的科研、生产和飞行服务体系。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8号);紧接着航空工业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决定》(航空党组〔2016〕51号)。为落实国务院战略部署和航空工业党组决定,航空工业通飞加大通用航空产品研发力度,提出成熟产品系列化扩大市场、在研产品产业化进入市场、新研产品商业化奔向市场的策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努力,持续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能力,力争到2025年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整机产品和通用航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模式创新 两翼齐飞

引领中国通航运营产业跨越发展

航空制造和运营服务是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通用航空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腾飞。通用航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激活旅游、商务等多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消费产品,能够服务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大力拓展通勤航空、航空旅游、航空俱乐部和综合体、航空文化创意等相关业务,创新通用航空产业形态、塑造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引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整合行业资源,加快传统通航运营业务转型发展。做强传统通航作业业务,资源整合是必由之路。航空工业通飞先后通过整体迁移、收购、改制等方式组建成立了珠海通航、荆门通航、河北通航等,传统通航运营作业基地纵向全面覆盖华南、华中、华北地区。2017年,为充分发挥通航运营对研发制造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整合所属通航运营企业,航空工业通飞成立了爱飞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构建通航运营服务生态圈。目前,爱飞客控股产业已覆盖全国10多个省市,服务低空空域占全国的30%以上,服务覆盖人口占全国的20%以上;运营各型通用飞机110架,拥有飞行员176人;取得CCAR-91部、135部、141部、145部资质,以及多个通用机场运营许可资质。

做强飞行培训市场,解决飞行人才瓶颈问题。航空工业通飞成功收购深圳鲲鹏国际飞行学校,组建珠海中航飞行学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飞校”)。近年来,珠海飞校先后获取相应资质,成为中国民航局批准的CCAR-91部、CCAR-141部民用驾驶员飞行培训学校,及CCAR-145部维修资质单位,是目前国内训练资质最齐全、训练课程种类最丰富、实力最强的航校之一。珠海飞校以运输航空飞行员培训为主攻方向,深化与运输航空公司的合作,先后与华夏航空、昆明航空、成都航空、桂林航空、东海航空、南方航空等签订委托培训协议,打通了市场通道,建立了客户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搭建了可靠的合作桥梁。同时,加强与国内有飞行员招生资质的航空大学合作,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8家院校签订“养成生”合作培养协议,共同探索飞行人才的育人模式,为各位身怀梦想的学子创造实现职业理想的有利条件。

积极探索短途运输业务,助力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2013年,航空工业通飞与内蒙古自治区合资组建呼伦贝尔中航通航,后增资扩股成内蒙古通航,在内蒙古全境试点开展通勤航空业务(短途运输),开展以小机型、小机场、小航线、低成本为特点的航空服务,解决边远地区出行难的问题。经过4年来的发展壮大,内蒙古通航已成为国内从事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企业机队规模最大、航线开通及载客人数最多、运营区域最广、安全运行纪录最优、资质取得最全的企业。目前,内蒙古通航机队规模15架,运行涉及6个盟市地区12条往返航线,年运送旅客超过4500人;已实现呼伦贝尔地区4座支线机场(海拉尔、满洲里、扎兰屯、鄂伦春)和2座通用机场(根河机场、新巴尔虎右旗机场)无差别、全天候短途运输飞行,实现了岭南与岭北地区空中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此外,珠海通航、河北通航等也积极探索短途运输,成功开通荆门—武汉、海拉尔—加格达奇、海拉尔—扎兰屯等多条短途运输航线。航空工业通飞正努力将短途运输的成功模式推广至全国,与各航空公司、旅游公司在商务包机、低空旅游等产品上开展更深层次、更广阔的合作,让全国人民享受到通用航空安全、便利的出行模式。

集聚航空工业内部资源,筑牢通航运营服务保障基础。与地方政府合作,航空工业通飞建立了珠海、呼伦贝尔、河北、湖北机场管理公司,机场规划与建设咨询服务业务取得重大突破;并积极转变经营思路,承揽科研挂飞、无人机实验、飞机吊带改装等多元业务,实现由机场管理向机场经营转型。与中石化合作,成立中航通用油料公司,生产的UL91、100LL无铅航空汽油通过适航评审,保障近10家通航企业用油需求,缓解了国内通航油料供应难题;中通油在天津和广东建立油料储存库,实现桶装客户的开发;中通油下属的扎兰屯子公司取得适航油料供应企业所需全部资质,成为继中航油后全国第二家具备机场航煤运营的企业。机场公司和油料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通用航空运行保障资源匮乏的问题,为通航运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打造“爱飞客”品牌,积极探索“通航+X”模式。积极利用通航运营资源优势,拓展飞行销售和代管、私照培训、空中游览及航空科普教育等业务,使“爱飞客”品牌成为通用航空领域的知名品牌。开展“通航+旅游”,积极开拓低空旅游市场,打造区域旅游合作新模式。各爱飞客俱乐部、综合体以珠海、荆门、武汉、新疆、淄博等地为辐射,与国家级旅游景区合作开展雾凇节、空中赏花、浪漫求婚等特色空中游览和飞行体验活动。依托爱飞客航空小镇推出“启航之旅”旅游产品,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实现通航与全域旅游的深度结合,积极建设区域低空旅游经济生态圈。开展“通航+科普”,实现航空科普商业化运营的突破。以珠海爱飞客航空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累计接待学生近6万人,举办上千场航空科普活动,足迹遍布粤港澳地区,先后获得了珠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质。天津、淄博、新疆、石家庄等地的俱乐部也正在筹建航空科普基地,其中华北航空科普基地获得“中国军工文化园”和“河北省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示范单位”称号,天津爱飞客获得“天津市空港经济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称号。另外,以“传播航空文化,帮助更多人实现飞行梦想”为宗旨的爱飞客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2月被评估为3A级社会组织,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致力于航空文化传播的公益基金会。基金会编辑出版了国内首套中小学生航空科普教材《筑梦航空》,通过广东省教育厅审定,进入省级教材目录,以珠海为试点,实现五年级、八年级全覆盖;与中航信托合作成立国内首批慈善信托,设计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教学用具,建立完备的航空科普教学体系,组建成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兼职航空讲师团及专业航模队。自成立以来,基金会还坚定不移地开展航空公益冬(夏)令营、小小飞行侠、航空科普进校园、爱飞客公益书苑、“飞常陪伴”山区支教等多项全国航空科普活动;同时兼顾教育扶贫,开展爱飞客暖冬行动、1+N助学计划、小书包里的大梦想等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长期资助老少穷边地区儿童求学,累计资助35人,为贫困地区学龄儿童送达温暖包600个,为牧区学童制作赠送书包、学习用品1000余套,在全国各地建设16个具有航空特色的公益书苑,将更多的航空知识带给更多的孩子们,让他们真正走进航空、热爱航空。开展“通航+文化”,用创意经济带动通航产业发展。爱飞客飞行大会连续举办3年,累计共吸引游客及飞行爱好者100余万人,取得良好的品牌和经济效益,对拉动区域经济效果显著。通过“爱飞客之夜”系列活动、飞行题材影视剧《壮志高飞》拍摄,积极探索打造文化宣传精品力作,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力,树立良好形象,爱飞客已经成为中国通航产业最为知名的品牌。

打造爱飞客小镇,营造区域通航产业生态。爱飞客综合体也采取“通用航空+X”的方法,即航空服务基地依托通用机场,以爱飞客俱乐部为主,不仅提供通航运营、飞机销售、航空培训等专业服务及娱乐项目,更计划通过周边城镇化聚集形成包括生产、居住、商业、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与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共同发布了《航空小镇综合标准体系白皮书》,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航空小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目前,荆门爱飞客综合体顺利完成爱飞客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展示中心、众创中心、飞行体验中心、极客公园及爱飞客大道等建设,漳河机场正式获颁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2017年先后入选了“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为国内通航特色小镇的标杆。

不忘初心 肩负使命

立足基本航空服务

不断探索和开创国产民机发展道路

2008年3月,航空工业投资组建了全国唯一一家运营国产飞机、经营支线网络的航空公司——幸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幸福航空”),肩负着促进民族航空制造业进步、发展中国支线航空的重要使命。10年来,幸福航空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立足基本航空服务,不断探索和开创国产民机发展道路,为实现民航强国蓄积和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自成立以来,幸福航空一直使用国产“新舟”60飞机,立足为更多人提供基本出行服务,在运营国产民机、开发支线航空市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便社会公众出行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在国产支线飞机的商业运营与推广方面发挥了旗帜性作用,为健全国内航线网络、支持民族航空工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10年的努力,幸福航空根据“新舟”飞机的特点,结合不同市场区域实际情况,相继探索了“烟大快线”“黑龙江模式”“湖南模式”“阿拉善模式”,并已逐渐成为发展支线航空的典型范例,基本形成了覆盖东北、华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等主要地区的国产民机支线航空网络。部分边远地区航线,被社会公众亲切地称为“民生线”“幸福线”,不仅有效破解了困扰当地百姓“出行难”的瓶颈,更加快解决了制约边远地区社会发展“慢在路上”的问题。从2008年运行至今,幸福航空已使用国产“新舟”60飞机运送旅客500余万人次。当前,无论是高纬严寒的漠河,还是风光秀丽的黔东南;无论是戈壁沙漠的阿拉善,还是黄海之滨的烟台,到处都有“新舟”60飞机的身影,展示了国产支线飞机的良好风貌。

与此同时,幸福航空积极履行促进民族航空制造业的使命,努力提升国产民机运行品质。在“新舟”60使用过程中,幸福航空建立了与制造厂商沟通交流机制,积极为“新舟”飞机的生产制造和产品优化建言献策,对飞机运行中出现的技术类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加快了飞机操控性、可维护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改进,为促进国产民用飞机制造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幸福航空成立至今向航空工业西飞民机提出了3000余条“新舟”60飞机的改进建议,并共同推进实施了数百项改进项目,为国产民机“一干两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运行数据和经验,也为国产民机运行培养了大量的飞行和地勤人员队伍,促进了“新舟”飞机服务体系的建设。

2016年10月30日,幸福航空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号召,完成了幸福航空与奥凯航空支线业务的战略性整合,成为十八大以来第一家采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的航空公司。目前,幸福航空以天津为主运营基地开展航空运输业务,拥有25架“新舟”60飞机,员工1200余名,建成运营基地10个,开通航线40余条,通航城市42座。幸福航空承继着持续引进和运营国产民机、持续培养国产民机运营队伍、持续推动民机制造产业成长、持续推进适航能力提升及持续开创和探索国产民机发展道路的重任,也肩负着提高国产民机市场占有率、落实民航普遍服务理念、打造民航强国的使命。

为配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作为最有经验的“新舟”60飞机运营商,幸福航空与航空工业西飞民机一起,多次支援国产民机在海外的运行,向“新舟”60飞机海外用户提供技术支援、运营保障、备件支援,不断输出标准、输出技术、输出人才,提升“新舟”飞机全球保障能力,成为国产民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先锋队、宣传队和播种机,促进国产民机走出去、飞起来。过去10年,幸福航空共派出数十名飞行和维修人员赴国外提供运营和技术支持,足迹遍及刚果(布)、尼泊尔、汤加、喀麦隆等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外“新舟”用户提供480小时带飞培训、102课时飞行理论培训和195天维修技术支援,受到了中国外交部和相关国家政府元首的嘉奖。

未来,幸福航空将继续运营国产飞机,并在现有支线网络基础上,加大运力投入,以西安、天津、长沙等中心城市为基地,围绕中西部重点经济城市群周边中小机场,建设布局合理的以航空支线为骨干的现代立体航空运输网络,打通交通运输的毛细血管,促进地方经贸往来,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更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提供基本出行航空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以实际行动支持民族航空工业发展。同时,幸福航空还计划适时引进干线飞机,开发干线市场,形成“支干结合”的运营格局,并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布局,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航空工业通飞承担着“传播航空文化,实现飞行梦想,引领中国通航产业发展”的使命,这个使命无比光荣,也是通飞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航空工业通飞将坚持不断创新,励志前行,为早日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整机产品和通用航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为实现“中国梦”和“飞行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