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第一星 太空瞰海探风浪
中法两国合作研制中法海洋卫星纪实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1-01

整流罩吊装

10月29日,中法海洋卫星在“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护送下进入太空,随着卫星太阳翼帆板的徐徐展开,中法海洋卫星正式开始了“坐天观海”的使命旅程。

跨国合作13年

时间回到13年前。2005年,中法两国签署了中法关于天文和海洋领域合作的行政协议,随后,中法海洋卫星项目组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法两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项目正式启动。

双方队员通力合作

一年之后,合作有了更为具体的进展。中法两国航天局局长签署了海洋卫星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合作方案:法方提供其中一个载荷——波谱仪,中方提供另一个载荷——散射计,同时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以及卫星发射与测控;双方各自建立地面应用系统,各自建立任务中心,共同开展研制与应用。

2009年,国家国防科工局、财政部予以批复,中法海洋卫星项目正式立项。之后,双方开展了包括记载航空校飞试验、星地对接试验、机电热试验在内的一系列试验,于2015年完成了卫星系统详细设计联合评审。

“这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系统层面的、全流程的合作。”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中法海洋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王丽丽说。

但卫星的研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出现了长达4年的停滞期。王丽丽回忆,研制期间,西方某国的元器件出口政策忽然发生改变,这意味着法方将无法在这颗卫星上使用这些元器件。法方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元器件全部替换掉。这一替换,便花费了4年时间。“中法双方下定决心,无论面对多大困难,都要把这件事做成。”王丽丽说。

中法海洋卫星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某种程度上,这成为这颗卫星研制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2014年~2015年,中法两国领导人互相进行国事访问,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家航天局两次签署协议,将中法海洋卫星列入中法合作中长期规划中,并决定加速推进中法海洋卫星项目。此间,中法海洋卫星被赋予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使命。

在2015年12月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中法两国航天局发表联合声明:“共同促进中法海洋卫星的应用,扩大其国际影响,并使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贡献。”

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中国,到五院了解了中法海洋卫星的最新进展。

如今,长达13年的跨国合作终于圆满画上句号,中法两国真正达成“太空牵手”的夙愿。

互利共赢的合作

卫星全景

作为中法航天合作的第一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有其值得被关注的资本,这不仅仅是因为卫星项目本身具备的开创性意义,更因为其背后为中法两国带来的互利双赢。

事实上,作为世界航天科技成就的代表,中国和法国都有着独立研制、发射和运营海洋卫星的成功经验,那么双方为什么要开展联合研制?

事情要从合作的源头说起。全程见证中法海洋卫星研制历程的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副司长赵坚回忆,2005年中法两国最开始进行航天合作谈判时,选定的两个合作领域,分别是海洋卫星和天文卫星。“海洋卫星研制很困难,与其说是应用卫星,不如说是科学卫星。”但中法两国对海洋卫星均有很大需求,再加上双方都是航天大国,合作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合作意向很快达成。

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联合研制可以实现科学数据共享。2018年马克龙访华时,便有媒体分析,这颗卫星不仅会促进中法两国的海洋观测水平的进步,提高人类认识海洋以及气候的水平,更会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中法两国的友谊。

更直接的益处体现在降低双方的成本投入上。对法国而言,与其他国家联合研制卫星已经成为其航天传统,比如,法国和美国联合研制的“托佩克斯/海神”、和印度联合研制的“萨拉尔”都采用了法国出部分载荷、其他国家出平台和部分载荷的模式。况且海洋卫星工程复杂,研制难度高,合作无疑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另外,据业内专家分析,发射工具层面的需求也是促使中法两国合作的重要原因。海洋卫星一般都不大,如果选择大型火箭搭载发射,就需要和其他卫星拥有者协调发射时间,发射进度没有保障。如果选择用小型火箭发射,则可选的范围就非常小。相比之下,中国运载火箭年度发射量大,搭载机会多,发射成功率高,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中西合璧造“海星”

闲暇时,王丽丽喜欢和她的队员开玩笑:干了13年,刚来时你们是大姑娘,结束时你们就是小老太太了。

13年会发生很多事情,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讲,最大的乐趣是看着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融合,最终打磨出让双方都满意的航天产品。

让五院中法海洋卫星总指挥助理张轶男颇有感触的是法方人员对工作的细致程度。“在研制和AIT阶段,他们高度流程化,严格按规律办事,每个人都像机器人一样,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按章操作。”

严谨细致,其实是中法航天人共同的品质。法方的一个载荷属于常开机的大功率脉冲星负载,需要卫星能够提供大功率稳定运行的能源,同时又不能影响到其他的卫星设备。

“我印象深刻的是中方电源设计师对待工作的细致和认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比对了卫星上影响电源稳定性的因素,也对我们法方的接口设计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能够和这些优秀的同行们共事,我感到非常高兴。”五院航天东方红中法海洋卫星试验队员转述法国电气工程师Hamid Snaidiki的话说。

法方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也让张轶男印象深刻。法方负责波谱仪的研制,为此,特意设计了一个微波保护罩,表面看起来结构很简单,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物件,却很好地解决了无线测试过程中大功率测试可能对人身带来伤害的问题,同时又有效地将微波辐射收集下来用于测试分析。

近年来,中国航天的宇航发射任务密集,因此,流程优化的优势便显现了出来。卫星刚进场时,中方队员第一时间和上一个任务团队协调资源,帮卫星减少了一次水平运输过程。“这一流程优化大大提高了法方在发射场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吊装设备带来的风险。”法国中法海洋卫星AIT经理Joel Feraud说。

“这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合作,中法双方都获益良多。”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中法海洋卫星总指挥卡斯提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