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1-23

岗底村,原是一个守着大山过穷日子的小山村,借了改革开放东风,通过种植、加工苹果致富,成了河北省知名的小康村。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瓜果飘香的“金窝窝”。

11月20日,家住岗底村的王小斌轻点鼠标,在网上销售自家的苹果:“网上卖东西,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啊。”聊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王小斌赞叹不已。他说,好生活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的潜心指导,更得益于可靠电力带来的支持。

家门口电磨转起来  穷山村有了新希望

40年前,对地处太行山区的岗底村来说,用上稳定、可靠的电,是一种奢望。

“那时候家里唯一用电的,是几瓦的白炽灯,可是电压太低,晚上开不开灯没啥区别。村里虽然通了电,但大家还用煤油灯。那时候的生活也跟灯泡一样,不够亮。”年近70岁的岗底村村民杨海平还记得40年前的生活。

岗底村曾是河北省内丘县有名的贫困村,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均年收入只有80元。村子位于山区,最近的变电站也在60多千米外,供电半径长、电压低。

当时,村里有人在外村看到有人用电磨磨面,也想开个电磨坊。一问,不能!为啥?不是三相电。“乡亲们想吃个白面,还得到10里外的公社去!”杨海平回忆。

1985年,岗底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治山、拦水坝,并在山上栽种20多万棵果树。引水、浇树都需要电。当时的内丘供电局克服山区地势陡峭、作业工具无法进场等困难,硬是靠人肩扛手抬,在岗底村附近建起了一座35千伏变电站。

“当时供电局的人真是不容易,那么重的电线杆都是几十个人硬拉硬拽,从山下拉到山上的。那时候架电线,不分昼夜,一波人累了换另一波人干……”杨海平亲眼见过当年建设变电站的场景,现在想起来依然赞叹不已。

1986年年底,包括岗底村在内的内丘山区87个村的木电杆、木横担全部换成了水泥杆、铁横担,电杆也由8米升级为10米、12米,电线由两根变成了四根。

山沟里的老百姓,终于不出村就能吃上电磨磨出的白面了。

电力充足信心足  卖苹果上了互联网

1998年,岗底村新增了1台200千伏安配变,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6千米。村里供电可靠性大大提升,从那时起,大伙也渐渐添置了各种电器。

随后的日子越过越美。李保国教授来到岗底村之后,精心指导村民们培育、种植优质苹果。岗底村的苹果年产量达4500万公斤,成了村里的致富产业。

苹果产量大了,销售、储存又成了问题。2002年前后,村里建起了冷库等配套设施,用电负荷逐年增长。内丘县供电公司又为村里安装了两台150千伏安变压器,并改造了供电线路。

曾经,因为电不够用,村里想办个副业都不行。而现在,内丘县的项目建到哪里,电线就架到哪里。电通到了山村,现代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到了山村。“90后”青年杨丽君结合村里苹果产业的优势,开了家电商门市,不出村就能挣钱。

“我们又上了6台机器,计划加大苹果深加工力度,还要发展乡村旅游等。到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大家都要过上更好的生活!”电足了,小山村发展的动能有了保障,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了信心。

近几年,在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的同时,内丘县供电公司还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服务”。以前村民交电费,需要跑好几千米的山路到乡里去。2013年,内丘县实现了邮政储蓄代收电费网点全覆盖。现在,村民更是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在网上买电了。

今年,“全能型”供电所全覆盖后,有了服务微信群,村里人用电上有什么事,更方便了,群里说一声,台区经理一会儿就到。

“这40年,变化真是太大了!这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杨海平老人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