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新华网

福建三钢:“破题”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9-04-03

坐落福建三明市沙溪河畔的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福建三钢),是建国初期国家在福建这片前海防线布局的唯一一家钢铁企业。福建三钢与当时另外几家国企一起,成为了福建前线发展经济的“定海神针”。

自1958年建厂至今,福建三钢从一家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小钢厂,发展到如今年产1100万吨钢、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连续30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以这样的规模和体量,福建三钢称得上福建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和领头羊。

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作为产业龙头地位的角色往往格外凸显。近年来,在福建省布局的一批规模大、层次高、效益好的龙头项目中,随处可见福建三钢的投资身影。肩负着孕育产业新动能的发展重任,福建三钢因此成为福建省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

福建三钢兴,则福建钢铁工业兴。走过产业变革阵痛期,福建三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身健体,不断凝聚起市场竞争的多重优势。“破题”高质量发展,福建三钢正在通过改革凝聚进军“全行业最具竞争力一流企业”方阵的底气和实力。

战略引领 转型提质

企业变革发展,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的结果。在福建三钢一甲子的风雨征程中,有过停产减产的坎坷,有过超额亏损的低谷,但带领福建三钢最终从逆境中蜕变的关键,正是企业自身烙印下的市场化基因。

时间倒回至2015年,这是钢铁行业遭遇极度“严寒”的一年,全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许多钢铁企业挣扎在生死线上。在此大环境下,福建三钢连续17年盈利的纪录戛然而止,经济效益大幅滑坡,出现巨额亏损。

“企业就像站在冰面上,我们已经感受到冰层正在破裂和晃动。”福建三钢董事长、党委书记黎立璋说,只有背水一战,团结全集团职工,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标行业先进,在生产工序和非生产工序实施全流程降成本,公司才能绝处逢生。

此后,福建三钢紧急校准航向,对外找准对手企业对标挖潜,对内精细管理降本增效,依靠技术创新提质升级,仅一年时间就从巨额亏损到大幅盈利。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业周期,总会有高潮有低谷,虽然市场的变化是无法掌控的,但是作为企业,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居安思危。”对于福建三钢未来发展,福建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邵玉龙提出了新的要求。

跳出下行周期泥潭,福建三钢居安思危,将改革目光对准自身问题和短板,积极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福建提出的向三大主导性产业转移,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举措,为福建三钢开启了战略转型的快车道。

奋力开创新时代三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福建三钢确定了公司“十三五”发展战略:依靠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做强做精钢铁主业、围绕主业适度多元发展,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把福建三钢打造成为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在具体战术层面,福建三钢主要通过实施受限产能大型化升级改造、内地产能向沿海转移、品种结构优化调整;钢铁主业整体上市,适时整合重组省内钢企和上下游相关产业;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物联云商项目。

“钢铁主业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基,必须进一步做强做优。”60年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黎立璋表示。以高质量发展支撑进军行业一流企业的目标,三钢无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调整结构 转型升级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能否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是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一把标尺。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是福建三钢60年变革路的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三钢产品主要以螺纹钢和普通线材为主,被戏称为“面条+裤腰带”。2000年,三钢成立新产品开发办公室,成立了跨部门跨单位的研发团队——优钢项目部,形成了具有上百个钢种的优质建筑材、金属制品材、中厚板材、工业用材圆钢等四大系列产品。

尽管福建三钢产品结构正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但产品同质化、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集中力量攻克产品结构性难题,成为企业变革发展的一条主线。

按照“经济、先进、适用”原则,三钢在关键工序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间断地对工艺装备进行改造,遵循钢铁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持续不断地发展先进、淘汰落后,推动工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工艺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绿色化、智能化。

以改革成果衡量结构调整成效,目前,福建三钢已有很多工艺装备都是当前省内最先进的装备,比如,220平米烧结机是当前福建省最大的烧结机,1800立方米高炉是福建省炉容最大的高炉,120吨转炉是福建省最大的转炉,板坯连铸机、中板生产线、圆棒生产线等都是福建省现有唯一的生产线,福建三钢也由此成为福建省内唯一一家从焦化到轧钢的全流程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了发展质量。

从产业布局结构来看,近年来福建三钢不断加大外部并购重组的力度,相继重组了三安钢铁、三金钢铁,收购漳州正和钢管公司,形成了三钢本部、泉州闽光、罗源闽光、漳州闽光四个钢铁生产基地。

加快实施沿海行动,福建三钢将三明本部100万吨产能转移到罗源湾。该项目总投资69亿元,按照“超低排放和花园式钢厂”标准建设,2018年已正式全面开工,2020年上半年投产。

以结构调整带动转型升级,福建三钢依托物联云商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钢材加工配送业务,并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废钢回收、矿山开采、货物贸易、金融典当、供应链金融、购售电等相关业务。通过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解决方案、全面服务转型。

迈进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福建三钢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布局的已愈加凸显。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高质量发展,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提炼福建三钢正在走出一条“横向并购扩张”之路,“一是择机提升省内市场集中度和丰富产品种类。二是加快在省外布局,通过输出管理优势,进一步壮大实力。”

管控成本 变革创新

福建三钢高质量突围方向在实践中明确而坚定,但钢铁市场竞争格局和行业现状却难以短期改变。适应钢铁周期调整新常态,意味着福建三钢需要一场更加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

变革的突破口,就瞄准在了企业经营成本的管控。

“目前的钢价是每吨4000多元,仅比1993年高了十几个百分点,但是我们的员工工资和原燃材料成本却比那时高很多。”黎立璋分析,“近两年钢铁企业利润虽有好转,但是扣除三项费用后,利润率并不高。”

净利润率相对较低,势必和成本管控不够精准有关。近年来,三钢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任何对企业有用的技术和管理,持续深入地推进降成本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富有三钢自身特色的降成本经验——全流程同口径降成本。

所谓全流程降成本,是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挖掘生产工序和非生产工序的降成本潜力,实现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管控,确保三钢在国内钢企中保持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在生产工序(即焦化、烧结、炼铁、炼钢、棒材、高线、中板七个主生产工序)方面,三钢重点是通过加强焦化配煤结构、烧结配矿结构、炼铁原料结构和炉料结构、炼钢品种结构等分析优化,以及轧钢产品质量稳定性攻关,同时强化设备运行保障管理,提高生产操作稳定性,切实减少各类生产操作事故等,促进成本降低。

而在非生产工序(以上七个主生产工序以外的单位和机关部门)重点从原料采购、库存控制、物流运输、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修旧利废、节电节能、劳务外包,以及争取政府部门政策优惠和奖励等各方面挖潜增效。

将成本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三钢以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交出了一张改革答卷:2018年,福建三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2.81亿元,同比增长12.27%;实现利税129.26亿元,同比增长18.15%,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全行业先进水平,再创历史最好经营业绩。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举措,福建三钢经营业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但企业变革需要体制机制的长远支撑。靠什么成为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三钢答案是国企改革。

以深化国企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福建三钢试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福建榕基软件公司合作成立的福建闽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试行国有、民营和核心员工持股,三钢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同时,三钢还推进了三项制度的改革。第一,实施干部末位淘汰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第二积极落实员工能进能退制度。第三持续推进定岗定编和减冗增效工作,减少用工数量,提高劳动效率。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可通过科技实现创新驱动。

瞄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展开布局,福建三钢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结合企业绿色化、智能化以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等工作,寻找创新源点,加强技术攻关与管理创新,力争在高端产品研发和两化融合的互联互通、智慧制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