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国企足迹”西部篇(一)】黄河公司:“扎扎实实”推进绿色发展

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7-10-13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家企业的光伏产业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光伏装机容量从244万千瓦增长到311万千瓦,电站系统效率由82.8%提高到83.1%;光伏电池组件成本降低15%,电池转换效率提高2%,针对不同地区光谱特性,在国内率先开展定制化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应用;硅片月产量提高16.8%,成本降低29.3%;电子级多晶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成为国内唯一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打破了国外巨头垄断。

这家企业就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旗下的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其率先在国内打造了“多晶硅制造—切片工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于一体的垂直、协同光伏全产业链,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

它坐落在海拔超过2000米、守护青藏高原东方门户的西宁,和同行们比起来,显得过于低调内敛。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则使得黄河公司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总书记的期望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考察的国家电投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正是黄河公司光伏全产业链中的核心之一——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硅片、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

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摄影:韩晋

习近平对青海依托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富集等优势发展清洁能源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习近平指出,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他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总书记在参观中提出许多细致的问题,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对科技人员埋头苦干的肯定。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黄河公司要千方百计推进光伏产业技术升级,把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能。我们必须紧跟技术,做好工作,绝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负责给习近平介绍的黄河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谢小平说,“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我觉得我们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

之后的第二天和第四天,黄河公司召开两次中心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要求为动力,把光伏产业链的发展与加强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挥央企在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突出光伏产业创新创造和技术引领优势,加大科技研发和投入,成立专门科技攻关领导小组,与国内外先进的科研院所,优秀厂家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推进光伏产业技术升级,把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能。

同样是在第一时间,在近2000公里外的国家电投位于北京的总部,国家电投董事长、党组书记王炳华在党组中心组会议上传达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并迅速拿出了方案,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全球“水光风储”清洁能源发电领军企业、履行国家电投社会责任三大方面制订了详细的措施,同时对我国光伏产业认真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向中央提出了政策建议。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国家电投将在青海投资1000亿元,重点做强做优做大新能源产业。

8月29日,受王炳华委托,国家电投副总经理时家林赴青海,与青海省政府就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不断深化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加快发展,达成共识。他要求黄河公司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光伏发电、光伏制造等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建设等工作,积极协调推进青海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新能源通道建设,争做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先行军”和“领头羊”。

一场由央地等各方积极推动、共同参与的改造升级、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战略引领、换挡加速大变革旋即展开。

领跑绿色发展

在国家电投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考察时,习近平对黄河公司作出了“青海要抓住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环节,发展好光伏一条龙全产业链,让清洁能源更好造福人民”的重要指示。

精神最终落实到了行动上。国家电投迅速拿出了方案,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全球“水光风储”清洁能源发电领军企业、履行国家电投社会责任三大方面制订了详细的措施,同时对我国光伏产业认真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向中央提出了政策建议。

行动加速了企业在重点领域的突破。黄河公司开展多晶改单晶技术改造,产品由多晶电池升级为单晶电池,转换效率提高了2%;月产量由2016年8月的52.1兆瓦,提高到目前的59.4兆瓦;组件成本由3.6元/瓦降至3.05元/瓦;电池转换效率由18.3%提升至20.3%。在此基础上,新技术发展方向方面开始了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技术改造,届时电池转换效率将提升到21.3%。

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加速突破只是黄河公司改造升级、换挡加速的一个缩影。不到一年时间,黄河公司的光伏全产业链,整体呈现出成本一降再降、效率一升再升的态势,并为未来领跑绿色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黄河公司的发展,为青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也做出了新的贡献,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落在了实处。

通过加快技术攻关改造,黄河公司的电子级多晶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经国家工信部确认,黄河公司多晶硅产品是国内唯一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作为替代进口的战略性新兴材料进行推广,打破了国外巨头垄断和国家集成电路基础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2017年5月24日,黄河公司正式推出国产高纯电子级多晶硅产品——“黄河水电多晶硅”,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

电池片切片工艺技术改造,从80微米变为70微米金刚线细线切割技术,减少切缝损失,产量提升16.8%,成本降低29.3%,产能已提升到340兆瓦/年。目前,黄河公司正在全面推广65微米金刚线切割技术,是国内第一批使用并推广65微米金刚线的企业。

在光伏电站设计中,为了提高电站的整体转化效率,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应用,每兆瓦发电量提升20%左右,单位度电成本降低5%,极大地提升了系统效率。

“私人定制”的概念也被引入生产线。针对格尔木和海南共和地区的光谱特性,黄河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展定制化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应用工作。采用高量子效率电池工艺、反光贴膜材料和高反射背板材料、不累积风沙和落雪组件及荷载增强等设计,较常规组件可提升2%的发电量。

共和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选用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光伏设备,设有电池组件、逆变器、支架型式、设计对比、综合对比5个试验区,组件、逆变器2个室内外测试平台,并预留后续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区。实证基地设备选用23种组件,21种逆变器,展示30种设计理念,13种跟踪技术,涵盖了全球光伏行业所有技术,共有121种技术及设计理念集中在同一光照资源之下同台对比,由世界著名的太阳能研究所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力求取得最公正的实验数据,指导我国光伏电站健康发展。

黄河公司还成功申报了国家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承担国家水光互补光伏发电“超级领跑者”项目,获得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

目前,黄河公司已经实现“集中监控、远程诊断、实时维护”的智能化光伏电站建设及大数据分析。为了继续提升光伏电站运维水平,黄河公司提出了解决光伏电站组件故障、性能衰减造成电量损失等行业共性问题的方案,研究开发了在线监测及数据对比分析系统等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电站组件投运率,降低故障率,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重视技术和人才

从爆发式繁荣,到被外国企业“卡脖子”,再到逐渐进入规范有序、自主创新的时代,守着巨大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仍任重道远。拼产能、比大小不再是光伏人关注的焦点,比技术、拼实力、练内功成了光伏企业新的着力点。

深居西部,坐拥富集的光热资源、业内先进的技术及高端的人才,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甘于平凡。

2017年5月31日,王炳华赴黄河公司调研。王炳华要求黄河公司抓住青海省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契机,要乘势而为,实现转型发展;强力打造光伏产业,在青海省打造海西、海南州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中扮演重要角色,将光伏发电作为集团公司的示范基地;要继续加强光伏领域的科技创新,走创新创造之路,打造国家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

着眼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和人才。

黄河公司已经与西宁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光伏产业技术中心,西宁为此制定了吸引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政策,建立了首席技师评审与奖励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也将与国家电投共同打造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6月15日,光伏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大会在北京召开。该联盟由国家电投发起、黄河公司牵头,在中国光伏发电产业领域是第一家。黄河公司将通过这个由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产学研用合作、资源共享的联盟,把已经建成的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水光互补项目、将要建设的多能互补示范项目等作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交流的平台,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经验与成果、完善国家标准,推动中国光伏发电规范有序发展。

黄河公司还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建设晶硅高效电池研发平台,开展储能技术研究和大规模储能工厂关键技术研究、水光风储多能互补关键技术研究,破解制约新能源发展瓶颈,提高新能源电能质量,确保电网安全。而在电子级多晶硅方面,黄河公司希望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家集成电路用半导体的份额,从而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型材料的可靠供应商。

黄河公司的创新驱动、资源共享、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追求,更是中央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所用数据资料截止到6月底)

(国资报告记者 朱梓烨)

网页版|英文版|邮箱|国资小新|国资报告

网站管理: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运行维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技术支持: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邮编:100053

网站标识码bm27000004

京ICP备050521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200016号